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云游罗泉古镇(莫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游罗泉古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云游罗泉古镇》中国当代作家莫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云游罗泉古镇

罗泉古镇这个富有古韵和诗意的名字最先被织入我的大脑,是六年前阅读作家海清涓的长篇小说《罗泉井》的时候

《罗泉井》,写的就是发生在内江资中罗泉古镇的故事。书中说,当年三国丞相诸葛亮挥师南征,驻扎在盘山脚下。部队野炊寻找水源时,从山麓偶然挖出了一眼汩汩清泉。诸葛亮见泉水喷涌,势大如箩,便将其命名为箩泉井。部队在那儿驻扎两年多的时间里,还先后挖了类似水井四口,即桂花井、大坝井、花园井和观音井等。

到了清朝,一位姓竹的州官经常骑在、当地罗姓府衙头上作威作福。府衙非常气愤,但又无计可施。为泄私愤,府衙心生一计,将“箩”字头顶上的“竹”帽子甩了,改为己姓——罗。从此,那“箩泉井”就变成了“罗泉井”,罗泉古镇也因此而得名。

如此具有故事的地方,怎不令人神往呢?但是,令我神往的还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儿有千年卓筒井。而卓筒井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发明之地恰恰就在我们家乡,甚至连我们家乡的地名都叫卓筒井镇啦。“此卓筒井是彼卓筒井吗?”揣着这个问号,趁退休有了时间,我们在一群大雁的导航下,沐着浅浅秋雨,一溜烟便把车开进了170多公里远的罗泉古镇。

罗泉古镇像中山古镇、街子古镇、柳江古镇一样,依山就势,傍河而建。那河叫珠溪河,它蜿蜒曲折,形若游龙,所以罗泉古镇又有“川中第一龙镇”之称。同时,也因珠溪河的环绕、浸润,使罗泉古镇像一首流动的抒情诗,舒缓浪漫而意蕴隽永。

游览古镇,主要是看古迹,而有1700多年历史的罗泉古镇名副其实,在那盈尺之地的“五里长街”上,有20多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00个千年古镇中单位面积内拥有古迹最多,且保护最完好的古镇。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与古迹撞个满怀。

最先闯入我们眼帘的是兴隆街的绣楼。它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绣楼,是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而罗泉古镇的绣楼却是当地乡绅刘明金的老宅。它虽然没有洛带古镇那绣楼宏伟壮观,但从楼内那些制作精湛的飞檐、瓜吊、花窗和美人靠中,仍然可以看出当年罗泉古镇的辉煌。

在观音沱街口,就是举世闻名的罗泉会议会址陈列馆了。馆中展出的《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真相》《罗全会议与辛亥革命》等书籍、图表和人物简介告诉你,罗泉会议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议。史称:它“点燃了全川武装起义的烽火,扩大了四川保路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难怪孙中山先生都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

如此重要的会议,怎么放在远离省城600多公里之外的罗泉镇召开呢?因为那儿山高皇帝远和常年有盐商云集,易于躲避风险。据记载,与会者当时就是打扮成盐商潜入罗泉的。

往左边一拐,经过老街子、嘉兴巷,去到河东街,就会看到罗泉古镇最珍贵的建筑——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盐神庙。从庙门上那“味中居上品,天下第一观”的楹联中,就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盐味。

两千多年前,为了保佑盐业发展和方便盐商聚会而修建的罗泉盐神庙,有“世界奇庙”之称。那么它“奇”在何处呢?奇一,世界上建有上万座与盐相关的庙宇。但是,以盐神命名的庙宇却只有罗泉古镇一座,其他都是以地名、名人或主建者命名的。奇二,罗泉古镇由盐而兴,采盐历史可追溯到秦朝。在不到70平方公里的狭窄土地上,居然钻了1515口与我们家乡一模一样的卓筒井,占川中地区卓筒井总数的七分之一,其声势不亚于有“盐都”之称的自贡。奇三,地处四川的罗泉古镇,盐神庙却是一个徽派建筑。奇四,盐神庙地上那坚硬的黄砂石都踩踏起了坑坑洼洼,而盐神庙雕梁画栋上面的彩绘却鲜艳如初。奇五,所供盐神为管仲。管仲是春秋时的政治家,他与盐有何干系?是因为他曾经管理过渔盐业吗?

除此之外,那儿还有萧家大院、钟氏宗祠、豫鼎恒号、盐茶古道、城皇庙、子来桥和老龙头等古迹会让你眼前一亮。同时,罗泉古镇的美食也令让你食欲大开。至于九大碗、鸡冠粑、凉拌鲫鱼就不用说了,仅用当地矿泉水特制的、有“巴蜀一绝”之称的豆制品,就会让你目不暇接、味蕾沦陷。街铺上有豆腐乳、豆筋鼓、豆腐皮、豆腐干、黑豆豉、臭豆腐、脆皮豆腐、五香豆腐。餐馆里面更丰富,有细白嫩绵、麻辣鲜香的铁板豆腐、锅煎豆腐、黄金豆腐、勺根豆腐、金砖豆腐、锅边豆腐、熊掌豆腐、麻袋豆腐、鲶鱼豆腐、蟹黄豆腐、白油豆腐、厢厢豆腐、鲶鱼豆腐苦瓜圆子烧豆腐、油炸豆腐包子等等等等,俨然就是一个豆腐世界。豆腐为长寿食品,到此一游者,无一不坐下来大快朵颐。

翌日清晨,珠溪河畔的薛荔、油茶、杨树刚刚醒来,我又独自去家乡般亲切的罗泉古镇云游了一番。直至双脚在荆棘纵横的盐茶古道上沾满了汪汪露水,我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1]

作者简介

莫测,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学会、杂文学会、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