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二游沈阳故宫(宋广文)

二游沈阳故宫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二游沈阳故宫》中国当代作家宋广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二游沈阳故宫

一九八三年出差东北时,我顺路游览沈阳故宫,来去匆匆,算是到过一次。二O一九年再次随团出游时,一个问题迸出:清王朝为何岀现两个故官?为此,我查找资料,专门做了清朝初年的功课。

清朝初年,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皇太祖闯天下,于一六一六年确立清王朝,年号“天命”。11年后,一六二七年太宗(皇太极)立元,年号“天聪”。一六三六年改元“崇德”。到一六四四年,世祖福临继位,立元,年号顺治,并于当年迁都北京。清王朝自一六一六年成立,至一六四四年,28年间的国都建在沈阳。而明王朝一六二八年才亡。弄明白这段历史,也就知晓产生两个故宫的原由,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建立清朝立元即位时,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尚在北京故宫临朝听政。所以,清朝初年的权宜之计,只可在关外的奉天(沈阳)暂栖。

沈阳故宫,始建于一六二五年。规模相比北京故宫,仅是其十二分之一,六万平方米。三十多年前留下的印象深刻,觉得这座赫赫威名的古建筑群,老态龙钟,陈旧苍凉,全无帝王皇宫的气派——本是挺有气势、高大的殿宇,屋顶瓦檐窜出了草,星星点点,点缀着的绿,不是绿叶配红花那种让人怡神的绿,而是令人厌恶,不该岀现的绿,衰败的绿。斑驳的宫殿门窗、廊柱、屏风,还有凹凸,甚至有深坑的古青砖地面,突显出这座王宫的衰败与荒凉,同时也真实体会到当时我们国力的不足。皇宫院墙外,窄巷、窝棚、平房、小院,还有蜘蛛网般的电线和粗壮的木电杆,上下交错,鳞次栉比。市井的杂乱、喧嚣、无序,与故宫院墙内的荒凉、破败、颓象,形成的对照,倒也搭配。是至今仍未消失的记忆。

二O一九年随旅游团再次相逢,故宫整体建筑依旧,“颜值”已大变。走下大巴车远远观望,先已明显感受到它的恢弘气象,大门外辟出很大一片长方形、高出马路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入口处,各建造一座高大、宏伟的木质牌坊,遥相呼应。红彤彤的宫墙,厚重、挺拔、威武,齐刷刷地绵延, 难望尽头。站在广场上向里望,红墙黄瓦,起着高耸的宫殿熠熠生辉。

修葺一新的宫门格外壮观。不是带着高门楼的门,而是一座宫殿般的建筑,坐北朝南的一座大殿。大殿正中的两间,南北通透,既是故宫的大门。大门之上,殿廊檐下,高悬着一块金字匾额,上书“沈阳故宫”,是郭沫若先生的真迹,遒劲有力。原来,这大殿既是故宫的重要建筑,也是大清门。

大清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型殿宇。其梁、柱、檩、椽、门、窗,皆榫卯结构,手工打造。大清门建在有七八级台阶的青石基台上。迎面是6根方方正正,棕红颜色巨大木立柱支撑着的大殿前廊,前廊上檐是双层、描金彩绘的方椽托擎着地起着高脊的殿顶。殿顶上的通长脊张扬、厚重、敦实,内嵌飞龙纹饰。殿顶用黄琉璃瓦铺就,齐刷刷,由脊顶尖带着凹弧线,金光闪烁,直泻廊檐,与檐下棕红色的廊柱,上下呼应,组合成惟皇家独享的尊贵和奢华。

进入故宫,坑洼不平残破的古砖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横平竖直非常平整的大青砖地。夜间的一场大雨锦上添花,故宫院中似是刚被冲洗过,洁净、怡神、清新。路旁树下供游人纳凉休息的石桌、石凳,平整光滑。其上还漂浮着星星点点的雨珠晶莹剔透。微风轻拂,雨点滚动着,明亮、素雅,宛若珍珠,煞是好看。地上的大青砖浸透了雨水,湿漉漉的,柔润清凉,走在上面尚未赏景,一股清新、清爽的感觉,已从脚下升腾,窜遍全身,欣喜、惬意,油然而生,好不舒畅!

我们沿中路,由南向北直至故宫后宰门,右转,顺故宫后墙,观赏了角亭、假山、玉桥、花苑。再折返,沿东路向南,游回至大清门时,已经没有再逛西路的时间,留下遗憾,不赘述。只说印象深刻的中路、东路及其他建筑。

大清门直对故宫中路。进入,于路中央的中轴线上,依次是崇政殿、凤凰楼、青宁宫三大建筑和东西两侧的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官雎宫。

路中央的三座建筑,如同北京故宫的三座大殿,由南向北依次整齐间隔着。不同处在于,这里除中规中矩、庄重大气的崇政殿外,另两座是楼阁。三四层高的飞檐翘角的楼阁喧宾夺主,占据了中轴线上的至高点;殿宇相形显得矮小。不知当初的设计是何用意。估计设计者没参照北京故宫的规制和讲究。不过,这种布局并没影响皇宫尊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或许,努尔哈赤皇太祖、太宗皇太极两代开国君主运筹帷幄,——笃定日后不久必可入关,一统大中华。暂栖的皇宫无须趋同,更不必太多讲究,也未可知。

游览中路时,对凤凰楼两侧的四座皇宫印象深刻。尤其永福宫和关雎宫。并非其建筑出奇,而是当初住在这里的主人的名气,引起我的兴趣。永福宫的主人是庄妃,既是康熙帝尊谥的孝庄文皇后。庄妃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是清政府近300年间涌现出最精于治国的女性,是清末的慈禧太后望尘莫及的治国奇才,也是为康干盛世夯实基础的人。

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康熙大帝》,连同电视连续剧,是遵从史实的文艺作品。庄妃,13岁入宫嫁给皇太极,25岁生福临。顺治帝49岁主政,扶持孙子,幼小的康熙登基。寿终74岁。其间,她经历了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皇帝,并于众多事件重要关口起到巨大作用,化险为夷,化危为安。是位治国好手,非凡的政治家。斯琴高娃饰演的庄妃,更为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增色。

与永福宫紧邻的官雎宫,是庄妃姐姐的寝宫,姊妹两人同时嫁给太宗皇太极。两个宫内的陈设,大体一致,都是如大厅般高阔的“寝室”。进门沿一面墙有一个烧火炕的灶台,灶台的两个灶膛上沿各压着一口大铁锅。灶台与屋内的炕,用通顶高的木板间隔着。火炕很窄,难躺下成人的宽度,沿三面墙,半圈,排成凹状的长炕。炕上倚角摆放高立柜;炕中间贴墙放矮柜或短桌;炕中间处,摆放着漆着大漆的方炕桌和布墩坐垫。两宫的西墙中间都贴墙供奉着佛龛。据说,这是满族以西为尊的习俗。没有火炕,有门窗的一面,贴墙单独摆放着有幔帐的床,另有各种家具。

以往,我始终对包括北京故宫,内寝宫中的窄炕不理解。是这次沈阳故宫游,方有所悟。明白了此窄炕非是一般理解中的那种专供夜间睡觉用的“炕”,而是起着“暖气片”作用,于冬日散发热能,方便生活,具备坐、倚、躺,也包括睡觉等,多种功能的,如同门窗一样重要的室内设施。

故宫东路的主要建筑,由大政殿和十座王亭组成。大政殿位于故宫东北角,东路的最北端,面对着80米宽的大道两侧的十座王亭。王亭分左右,匀称地排列,占据了大半个东路。这一区域是清朝初年议政的所在地。首位的两座王亭分别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往南,依次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旗的王亭,轻重等级森严。

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战时旗人丁壮,人皆是兵,有极强的战斗力;和平时期全退归民,不误民生。努尔哈赤靠的就是这八旗兵制度,以及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已经成熟了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并被赵武灵王引进中原,帮其建立霸业的强悍的胡服骑射,而一统天下,灭明立清。所以清朝建国后,非常重视八旗军,尊重、利用并拢络八旗军的首领,首先在故宫建造了十王亭。

清政府的建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少数民族执政的封建王朝。王朝建立之初,排斥汉人参政,权力集中在皇族和旗人头目手中。旗人、旗军的地位各不相同,等级森严,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惟恐权力旁落。清庭进关后推行的“跑马圈地”运动,更是为巩固其政权,安抚旗人首领的举措。因此,也遗留下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受恩惠、被恩宠的贵族后裔,免除税赋,生活无忧,不学无术,吃喝玩乐,世代相传,坐吃山空。

时至清朝末年,大多男人已经蜕变成缺少生存技能的公子哥儿,任何正事干不来,游手好闲,只会捧角、票戏、斗蛐蛐、唱岔曲儿、品京韵。要不就是提笼架鸟,泡茶馆,泡澡漟子,以致演变成民国初年清庭贵族失意的社会现象。如老舍先生《茶馆》中的松二爷,电视连续剧《传奇大掌柜》中的关贝勒爷,以及众多靠卖房产、典当,甚至卖祖宗坟地为生,整日游荡,坐吃山空的那氏、关氏,贝勒爷们既是。

没沾清政府光的旗人后裔,却涌现出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文学大家、语言泰斗的老舍先生,就是出身正红旗家庭,属于正经八百的旗人后裔。其父苏永寿,于满清政权仅剩10年历史的末代,仍是为皇家守城的,“皇城护军,月薪三两饷银”(摘自《老舍自传》)的低级别军人。

民国时期,在画界被誉为“南张北溥”中的“北溥”,既是大画家溥心畲。溥氏家族属高贵旗人,大画家绝对是上三旗后裔中的佼佼者。据说其遗存的画作,在如今拍卖市场中的行情,比之张大千,已在其上。

另一位,大书法家、画家、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也是没落的旗人家庭出身。这位老人家,更是近现代名人中极少、或者唯一,为自已撰写墓志铭的书法大家。其内容印象深刻,押韵上口,曾可背诵,不妨实录,聊算为本章节旗王亭中的旗人首领们,添些其后人的逸事趣闻,凑个热闹。全文如下: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就。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上录《墓志铭》是启功先生,1978年患重病期间撰写。于幽默、自嘲中尽显睿智、豁达,读后不忘。

接下来说大政殿。尽管该殿没建在故宫显赫的中轴线上,但是,它的重要和作用,却不亚于建在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太和殿。所以,就建筑本身的规制规模,已经远远高于沈阳故宫中的其它建筑。

大政殿并非是那种中规中矩、坐北朝南的方正殿宇,而是檐有八角,墙有八面,呈圆柱状的建筑。是一座气势恢宏,华丽雄伟的大殿。是一座木结构,全部榫卯相连,无一铁钉固定,纯手工建成的大型建筑。与同是榫卯结构的大清门,有很大区别。

从底部说起。基台别具一格,与大殿形状一样,同样是八角形,高出地面一米多,托擎着大殿。高出的石台基,如同面朝八方,八个巨大的横幅镜框,每面台基的四框全是艺术造型的汉白玉镶边,内嵌镜面般的墨石,黑白分明,特别醒目。基座外沿宽出大殿足有三米。周边一圈是半人高的汉白玉石雕围栏。石基座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置了带石护栏,专供进出大殿的宽石台阶,台阶两侧的下方,各有一尊大石狮。石基台上,绕大殿八面雕花、棕红色的木墙外端,矗立着32根有二三人围粗,同是棕红颜色的木立柱,支撑着有八个吊角、双层飞檐的高殿廊,气象恢弘。

尾相连的青飞龙。只是气势大不如大清门的脊顶看着那样震憾。八溜脊顶垛围成圆,向上攒出的殿顶尖,格外耀眼,是一串,如同穿就的糖葫芦,薄厚、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矗立于八角殿顶,蒙古族特色明显,粗犷、豪放,尽在无言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下首的广场上,分左右两溜有序排列。十王亭中,除去为首的左、右两翼王厅,另八个旗王亭的大小、形状、规制统一,全是呈长方形三面探出宽廊檐的砖木结构。所谓“亭”,实是有墙有门,形同庙宇般的殿。临路的一面,是通顶的,由多块雕花,棕红颜色木板对拼成的墙,中间两扇是门,南北两侧才是厚重的青砖墙。沿亭四周,每面立有四根粗大圆立柱,托擎着探出的宽廊檐。廊顶的青瓦与红门、红柱相匹配,一座挨一座地绵延近200米。呈现出大片庄重、素雅的建筑群。

资料显示,沈阳故宫共有建筑114座,房屋500余间。此番游览,所到之处量化估算,二三成而已。尤其西路,占故宫三分之一的地方,根本没涉足。留下不小遗憾。但是也很知足,毕竟见到了与原印象大不一样的“新”故宫。再次相见,老友重逢之感很亲切。将近四十年了,当初的青壮年早已歩入老年;此段时光对于古建筑,也应当算往“老”的方面挪了一小步吧。可是故宫非但未“老”,反而“返老还童”,容颜增值!作为曾经的游客,我心生感慨,沈阳故宫旧貌换新颜折射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的是国力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足。体会到的则是幸运、欣喜和自豪。

古建筑适逢今盛世.深为沈阳故宫这位“老友”庆幸。[1]

作者简介

宋广文,天津水运企业退休干部,76岁,酷爱文学,涂涂抹抹。散文、游记、工作回忆,多有涉笔,自娱自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