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料慈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料慈竹
图片来自搜狐网

料慈竹(学名:Bambusa distegia (Keng et Keng f.) Chia)是禾本科,簕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竿直立,高可达10米,箨环密生向下的棕黄色刺毛,竿环不显著,惟颜色较深;节间无毛,有光泽,箨鞘坚韧,呈广长圆形,边缘无毛,鞘口截平,箨耳不显著,鞘口繸毛白色,箨舌边缘具细齿,箨片不易外翻,三角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叶鞘草黄色至棕色,鞘口截平;叶耳不发达,叶舌亦不发达;叶片长披针形,叶缘均具小锯齿而粗糙。假小穗呈卵形兼披针形,两侧微扁,深棕色;小穗含小花;外稃厚纸质,广卵形,长与宽近相等,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较短,花丝细弱,花药淡黄色,子房灰白色,腹部具宽沟,花柱锥形,果为囊果状,乳黄色,纺锤形,果皮薄,易与种子分离。笋期花期均为9-10月。

料慈竹是中国四川特产。云南、贵州、等多个县市广泛引种。在土层厚达40厘米以上的地段上生长发育良好。

料慈竹是优秀的纸浆用竹之一,也是制作竹编胶合板的优良材料。竹笋味苦,较少食用。

形态特征

料慈竹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直立,顶端略作拱形弯曲但不下垂,高10米左右,直径约4.5厘米;节间圆筒形,长20-50厘米或过之,绿色或成长后呈黄色,幼时于节间上部微被白粉及白色小刺毛,刺毛脱落后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第4节间的竿壁厚5-8毫米;箨环密生向下的棕黄色刺毛(毛长2-3毫米),但易随解箨而一同脱落,使箨环变为无毛而具箨鞘基底所留下的木栓环;竿环不显著,惟颜色较深;分枝以多数簇生于竿节,在竿顶端各节则常超过半轮生状,并可再分枝,节间无毛,有光泽,一般长3-13厘米,直径2-3毫米。

箨鞘坚韧,呈广长圆形,其长仅及节间一半或更短,基底宽广(宽11.5-21厘米),边缘无毛背面密生方向不定或有时成束的金黄色或棕色小刺毛(惟在鞘基内侧被掩盖处的三角形地带则无毛)幼时在刺毛间尚具成为密条纹状的白蜡粉,腹面无毛而具光泽,鞘口截平,宽2-6.5厘米,两肩呈弧状耸起;箨耳不显著,仅在两肩的顶端稍有其痕迹,鞘口繸毛白色,长3-5毫米;箨舌高1-2毫米,边缘具细齿,每齿还上延为1条易落之繸毛,后者长约3毫米;箨片不易外翻,三角形至披针形,长8-13.5厘米,宽28-32毫米,先端渐尖,边缘内卷而呈锥状,基部向内作圆形收窄,与箨鞘先端着生部分甚窄,其宽度约占箨鞘先端的1/3,背面具纵脉,无毛但触之觉粗糙,腹面于纵脉间及两边缘均具小刺毛。

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10数叶;叶鞘草黄色至棕色,长35-48毫米,无毛,鞘口截平;叶耳不发达,或稀可具鞘口繸毛;叶舌亦不发达;叶柄长达1-2毫米;叶片长披针形,长5-16厘米,宽8-1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表面深绿色而暗涩,无毛,下表面灰绿色,具白色微毛,次脉4-6对,叶缘均具小锯齿而粗糙。

花枝无叶或生有比叶鞘为短的较小叶片,假小穗以多数簇生成球状,或单生乃至数枚着生于花枝之各节,呈卵形兼披针形,长13-18毫米,宽5-7毫米,两侧微扁,深棕色;小穗含小花4-6朵;小穗轴节间长1-2毫米,无毛;颖1或2片,形似外稃而稍小;外稃厚纸质,广卵形,长与宽近相等,均为8-10毫米,无毛,具多脉,基部圆形,顶端锐尖,边缘密生小纤毛;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较短,具2脊,脊上生纤毛,脊间无毛,宽约2毫米,脊内具2脉,顶端具凹缺,边缘具纤毛;鳞被中后方的1片呈长圆形或卵形,两侧的2片为半卵形,顶端具长而劲直的白色纤毛;花丝细弱,长约8毫米,花药淡黄色,长5-6毫米,顶端具笔毫状细柔毛;子房灰白色,呈金字塔形或圆锥形,腹部具宽沟,长2.5毫米,直径约2毫米,遍体生毛,子房柄长2.5毫米,无毛。

花柱锥形,长2-3毫米,亦遍体生毛,柱头1-3,长5-9毫米,具帚刷状的短毛。果为囊果状,乳黄色,纺锤形,长约8毫米,直径约3毫米,仅在顶端具白色微毛,余处无毛;果皮薄,干燥后具皱纹,易与种子分离。笋期花期均为9-10月。[1]

生长环境

料慈竹在赤水河、金沙江沿岸,该竹种垂直分布可达1100米,在滇中、滇东垂直分布海拔为1900米,在滇西、滇南垂直分布海拔为2000米。年平均14.5-19.9℃气温,极端最低温度-6℃,年降水量800-1500毫米。耐寒性稍次于钓鱼慈,稍耐贫瘠,在微酸性、中性紫色土、红壤、黄壤及赤红壤,土层厚达40厘米以上的地段上生长发育良好。

繁殖方法

料慈竹的造林多采用播种育苗造林。 苗圃选择:选择交通便利的造林地中心,能排能灌的梯田梯地或平地,土壤质地砂壤土、壤土,pH值6.0-7.5,土壤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蚕豆,烤烟地、蔬菜地、松杉地不能作为苗圃。

育苗时间:料慈竹种子寿命不超过1个月,要随采随播,种子一般4-5月成熟,播种时间不能迟于5月底。

育苗设施:最好采用大棚或中棚进行育苗,控温控湿,种子发芽率高,苗木生长快,成苗率高,产苗量大。

种子贮存:种子只能阴干,不能曝晒,放于通风背光干燥处贮存,贮存时间不能超过1个月。

种子浸种:先将种子用干净清水洗2次,去除空瘪粒,然后用清水浸种48-72小时,待种子吸足水分即可。每天换清水1次。

拌种:浸种完成后,用1:500倍敌敌畏药液喷种拌匀,然后用红心土2-3倍与种子拌匀混合,用草席盖好,待播种。

苗床准备:将苗床提前15-30天,3犁3耙平整好,并让阳光曝晒周以上。每公顷地施15-30千克腐熟有机肥和50千克复合肥,筑高床备用。

播种:先将苗床用清水浇透,铺2-3厘米厚红心土,然后均匀播种,播后盖红心土1-2厘米,每米2播7.5-15克种子。上盖无病虫松针或稻草2-3厘米,用1:1000倍敌敌畏淋草及红土层。之后密封大棚1周。

管护:发芽时期:空气温度控制在15-35C、湿度控制在60%-80%,土壤表层干到0.5-1.0厘米时立即淋水,每天进棚内观察1-2次,种子20天左右出土,50天以内全部发芽长叶。胚苗生长时期:空气温度控制在15-30℃,空气湿度控制在70%-90%,上方还应加盖遮阳网。分2次撤除松针或稻草。每5天喷0.1%-0.5%可溶性复合肥1次,并喷5毫克-100克或1:500-1000倍绿丰收2次,30天左右胚苗开始分蘖发笋,此时期竹苗可以在大棚内上袋培育容器苗。

分蘖时期:1年内可以分蘖5-8次,25-40天一次,1粒正常种子1年分蘖后竹苗株数平均为15-20株。每次分蘖前加强封顶,每公顷追施复合肥75-150千克,并加强除草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虫害用11800-1000倍敌敌畏、甲胺磷防治,病害用11500-1000倍敌克松、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防治。

苗木出圃:认真管护,1年生播种地苗高60-100厘米,袋苗高40-60厘米;2年生播种地苗高100-180厘米,袋苗高60-150厘米。袋苗1-2年生苗均可造林,地苗必须用2年及2年生以上苗才能造林。

栽培技术

松土除草:第1年9-10月份松土除草1次,12月份进行第2次,并把杂草盖于竹丛周围;第2、3年,每年4-5月份松土除草1次,8-9月份进行第1次,11-12月份进行第3次,并把四周杂草盖于竹丛四周以防冬春干旱。去除小老竹第2年底把第1年的小老竹平地割除,第3年把第2年的小老竹平地割除,以利于新笋新竹健壮生长。

封顶:第1年6-8月份待竹笋高达1米时封顶,刺激多出笋成竹;第2年7-8月份笋高达1.5米时封顶;第3年竹子已成材,不进行封顶。

扩塘施肥:这是竹子上山栽种丰产的关键措施,结合松土除草进行。试验表明,经过合理施肥,竹林单产可以提高2倍以上。第1年于9月份边松土除草边扩塘,塘直径达到1.2米,并距离竹丛30-50米施复合肥每丛200-300克;第2、3年于5月份扩塘达到1.5米,施复合肥500克,于7月份再施复合肥500克。环状开沟施肥后盖土。

农林间作:在地势平缓的地方,在竹林内可以套种农作物以耕代抚,但必须距竹100厘米以上。农作物以豆科作物或矮秆、病虫害少的作物为主,如大豆、花生、红苕、矮秆玉米等。

主要价值

料慈竹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经济竹种,是优秀的纸浆用竹之一,其纸浆得率为43%-48%。纤维含量50.8%,纤维长1.65毫米,平均长2.33毫米,平均宽16.3微米,长宽比143,基本密度0.72克/立方厘米。其节间通常在以上70厘米,篾性柔韧,是编制竹扇、凉席、斗笠、竹筛、竹簸及家具等的上好原材料;大径竹还可制作筷子、香棒及果茶包装筒;也是制作竹编胶合板的优良材料。竹笋味苦,较少食用。

分布范围

料慈竹是中国四川特产。中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处,包括滇东北、滇东,川南、川西南,贵州西北部,即云南的绥江、水富、大关、盐津、彝良、镇雄、威信、罗平、师宗;四川的南川、万县、梁平、合江、江安、长宁、筠连、宜宾、乐山、雅安、泸州、邛崃、崇州、成都、绵阳;贵州的赤水、习水、毕节等。滇中、滇东、滇西、滇南的20余个县市区广泛引种,广西、贵州、四川的30余个县市广泛引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