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乾州布艺

乾州布艺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是陕西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目录

基本概述

乾州布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陕、甘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她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千万年来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遇到疾病、地震等重重灾难和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崇天地、拜鬼神,求助威、镇灾难的象征物及神力形式的具体表现,借助猛兽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繁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后嗣,逐渐形成一些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物、象征物,而且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乾州布艺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作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色调淳朴,轻巧实用,呈现出清新质朴的民俗风情。布贴绣品、多以动物为题材,通过捆扎、剪贴、拼凑、刺绣等手法,绣制成不同的图案形象。布贴绣在造型上富于形夸张。在色彩艺术方面,强调明快质朴,绣工粗细兼备,颇有民间风采。

乾州布艺吸收了传统的刺绣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绣品精细明快,色调典雅,风格多样,轻巧实用。她是文化的凝聚,她是秦地五千年历史的影集。乾县的民间布艺主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挂上“勾云”图案,愿出门的亲人走得快,早去早回。鞋垫绣上“月儿圆”、“正月十五”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布艺不但是美的艺术,而且寓意深刻。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过去妇女绣的花枕头“鱼戏莲花”鱼象征男性,莲花象征女性,暗喻男女婚配结合。再如“石榴赛牡 丹”,石榴象征男性多子,牡丹象征女性似花。

乾州布艺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布艺制作。首先,根据所制作布艺的类型和特点,选取一块大小适中颜色适合质地结实的布块,用剪刀裁出平面图,然后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用刺绣手法将图案图形固定在平面图上,又称补花或布贴花。并在图案图形上用各种彩线绣出图案图形的细节,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接下来进行挑花,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然后将平面图拼接在一起称为拔(扎),为了牢固往往还要上里子,并在里面用松软的填充物棉、碎布、丝绵进行填充,这样一件布艺工艺品就算完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现在这些手工布艺越来越少见了,民间会制作这门手艺的妇女也越来越少。目前,乾州布艺制作主要集中在乾陵脚下柳池、石马、陵前等村,目前参与制作乾州布艺的群众只有二十多人,开发出具有历史、人文、地理特色的坎肩、帽子、被子、十二生肖、老虎枕头等十多个品种,在旅游区开辟了工艺品市场,办起了零售摊点,经销商户十多家,经销旅游纪念品布艺30余种。同时陵前村的杨志英等几名思想开放的群众将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布艺贩运到武汉、上海、山西、广东等地,让乾县的旅游布艺纪念品走俏市场。在乾陵,妇女绣的“五毒背心”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成了外宾的抢手货,深得人们喜爱。

历史渊源

乾州布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500年前陕、甘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她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遇到疾病、地震等重重灾难和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时,崇天地、拜鬼神,求助威、镇灾难的象征物及神力形式的具体表现,借助猛兽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繁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后嗣,逐渐形成一些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物、象征物,而且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在乾县城乡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陕西民间手工艺品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艺术特征

乾州布艺几千年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又经过不断向实用化、多样化、艺术化演变过程,以旺盛的生命力,独特的制作技艺,确立了自身牢固的民间工艺品地位。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群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广大的布艺爱好者为创作布艺精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乾州布艺最大的特征是:以纯天然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产品为纯手工精细制作的绿色工艺品,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主要依赖于乾州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在色彩艺术方面,强调明快质朴,绣工粗细兼备,颇有民间风采,既有剪纸的效果,又有刺绣的特点,其产品色彩逼真、生动形象。以动物、植物、吉祥图案为题材,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主要价值

乾州布艺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代表作具有强大的视觉享受和实用价值,作品色彩明快、赏心悦目,是馈赠亲朋、个人收藏的珍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丰富群众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品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她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信使,她是文化的凝聚,她是秦地五千年历史的影集,由于她源自奴隶社会历史久远,更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化石。

相关制作

乾州布艺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布艺制作。制作的器具主要有:布料(布、绸、绢、缎、彩线)、剪刀、缝纫机、棉花、丝绵、绣花针等。

首先,根据所制作布艺的类型和特点,选取一块大小适中颜色适合质地结实的布块,用剪刀裁出平面图,然后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用刺绣手法将图案图形固定在平面图上,又称补花或布贴花。并在图案图形上用各种彩线绣出图案图形的细节,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接下来进行挑花,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然后将平面图拼接在一起称为拔(扎),为了牢固往往还要上里子,并在里面用松软的填充物棉、碎布、丝绵进行填充,这样一件布艺工艺品就算完工。

其主要作品有服饰类:“五毒裹肚”、“五毒凉鞋”、“五毒马甲”项圈、长命花衣筒袖、锁、手镯、荷包、虎头鞋、虎头帽、纯棉手工绣花鞋垫、头巾、香袋、扇带、手帕;动物类:布艺十二生肖、小老虎枕头、布老虎、蜈蚣、青蛙、鲤鱼;挂件类:各种绣在挂件上的吉祥图案、“福、禄、寿”等。

基本内容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乾县的民间布艺主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小孩的手腕上要扎五花绳,胸前要带香包,以辟邪健身。孩子过满月或者过周岁时,外婆要送虎头帽子,胖娃娃围涎,项圈,长命锁,手镯,布艺老虎,花衣筒袖,老虎枕头,狮子枕头,麒麟枕头,老虎和猪头鞋以示吉祥并求其保佑。布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如动物身上装饰性的花卉图案等都是通过剪和绣的工艺制作而成,布艺主要依赖于乾县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过去结婚时,女方要绣花枕头套子、鞋垫、门帘送给男方,同时还要准备是否心灵手巧;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娃娃送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肚兜、布老虎,为孩子消灾辟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姑娘给心上人的绣品更是精细入微,寓意深刻。鞋底上用细绳子纳上“勾云”图案,愿出门的亲人走得快,早去早回。鞋垫绣上“月儿圆”、“正月十五”等组字图案,寄托团圆之情。布艺不但是美的艺术,而且寓意深刻。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过去妇女绣的花枕头“鱼戏莲花”鱼象征男性,莲花象征女性,暗喻男女婚配结合。再如“石榴赛牡丹”,石榴象征男性多子,牡丹象征女性似花。

所在区域

乾县地处陕西省关中腹地,史称“关西名城”、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先秦置“好畤”,北魏建“漠西”,唐时称“奉天”,1300多年前乾陵建成后改为乾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东距西安80公里,咸阳40公里。闻名中外的唐乾陵坐落在县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上。全县辖12镇8乡,人口56万,总面积1000.71平方公里。

1993年被确定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县文化馆2004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省唯一的县级国家一级文化馆。

地理环境:

乾县自秦设好畤县,历经2000年沧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名人辈出,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一生著有72出剧本的范紫东先生及文坛新秀剧作家杨争光先生诞生于此。

乾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化名县之美称,为陕西20强(市)区前列,是优秀民间手工艺品《乾州布艺》的发源地和人才基地。[1]

参考文献

  1. 乾州布艺搜狐网,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