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湖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曲溪景区面积5.18平方公里,是安远三百山千百条溪涧汇集的小河,注入东风湖前的一段河滩,河道曲曲折折,山环水绕,形成几处磊弯道。浅滩和深潭一个接一个。两岸山峰夹峙,森林茂密,视觉空间愈向里愈封闭,常莫辨水之去来。其间主要景物景观有双乳峰、犁尖峰、师椅飞泉、钓钩潭、铁板岩、巨蚌出水、仙指峰、神鳄游潭等。[1]
目录
景区介绍
九曲溪景区起于武夷山市星村镇筏游码头,止于九曲溪的终点——一曲溪畔的武夷宫。因景区内有九曲溪萦绕、贯穿而得名。九曲溪的源头来自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从这座华东大陆最高峰流下的涓涓细流穿峡汇成溪流,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7亿立方米。两岸植被良好,树绿竹翠,碧水长流。流淌到武夷山市星村镇时,进入风景区,在武夷山景区的群山中盘旋萦绕。
它顺流,倒记数经九曲、八曲、七曲、六曲、五曲、四曲、三曲、二曲,然后到达一曲终点,汇入崇阳溪。全程9.5公里,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乘筏顺水游览,约1.5小时,逆程筏游则须加倍。这一段河道溪水澄碧清澈,傍山而流,穿涧而过,山回溪转,折复绕山,山溪相环,九折万状。两岸千峰可尽收眼帘;翠岚倒影,也可尽显于碧波之中。宋朝名相李纲对此咏道:“武夷古洞天,奇峰三十六。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题栖真馆三十二韵》)诗句如实抒写了九曲溪景区的特色。九曲溪两岸的峰岩还具有“移舟换景”的特点。同一山峰处在不同曲水的视点下,往往变幻为不同的景观,而峰名也因之而异,形成这个景区最大的特色。
九曲景点
从武夷山市星村镇竹筏码头乘筏顺流而下,到嶂岩附近名为浅滩的地方,称为第九曲。主要景点有:
平 川
第九曲的水势较为平缓,溪水过星村分为两支。在灵峰之麓又汇合成一支向东流去。九曲北面,有后溪绕紫芝峰、鼓子峰从灵峰右旁汇注九曲;九曲南面,有江墩溪经霞斐洲汇注九曲。在三溪四流的环抱之中,星村平原沃野平畴,一马平川,所以古来都以“平川”作为星村的雅称。平川一带良田连片,稻黍飘香,农舍错落有致,鸡犬之声相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欣赏此处景点,被称是顺流筏游九曲溪的序幕。古代逆行舟游时,则作为卧游的尾声来欣赏。宋代学者朱熹在《九曲棹歌》(共十首)的最后一首中写道:“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九曲”二个擘窠大字刻在九曲将与八曲交汇的嶂岩的岩壁上。 九曲溪尽处的平川自古为儒者寓居讲学之佳处,有静可书堂、万卷书楼、武夷山房、聘君宅等多处儒学古迹。
静可书堂
为宋学者詹琦(字景韩)读书处,取北宋学者程颐“性静可以为学”语意作为堂名(址在黄村之下厅,今废)。
万卷书楼
为元朝末年崇安籍文士詹天麟(字景仁)建,是他与学者杜本(字清碧)联袂读书处,后人在其原处兴建儒林祠。已废。
武夷山房
在后溪山坡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督学徐即登为迎接其师李材(字见罗)到武夷山长期寓居讲学而建,亦名星村精舍。李材去世后,弟子们设祠奉祀,并改山房为见罗书院。已废。
聘君宅
为元末学者杜本故居,宅内有思学斋、怀友轩等建筑。杜本之孙后又建思绍堂以怀念先祖。已废。
齐云峰
为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峰近星村,位于九曲溪起点的西南面,高插霄汉,因以得名。它又像一束燃势炽烈的火炬,因此俗称火焰山(与山北景区火焰峰迥异)。峰顶古时建有齐云亭,峰腰有齐云庵、圣者庵。静夜俯瞰峰麓村庄,只见各家灯火与繁星辉映成趣,人称天灯。“星村”之名也因而得之。
蛇 苑
位于星村镇九曲溪二号码头的西侧。1989年9月由星村镇集资建成。蛇苑驯养各种珍贵蛇类数千条,还建有模拟生态的蛇居。另设有展厅,展出各种蛇类标本,供游客参观赏玩。
武夷碑林
位于九曲溪南,三号码头西侧,由琳琅满目的石碑刻精巧布局,形成一处独具风采的人文景观。石碑镌刻古今名人创作的赞美武夷山水的诗词、绘画和书法作品,共200多方。为迎接2001年4月第一届武夷山世界遗产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碑林设置“遗产园”,用影雕石刻作品展示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风采。
芭蕉石
在云岩东面的山上,因岩石酷似一把硕大的芭蕉扇而得名。芭蕉石与齐云峰(火焰山)同在西南。在传说中,山民以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以扑灭火焰山烈火的《西游记》故事来衍化景观,颇具异趣。
白云岩
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又名灵峰。在九曲的西北,与八曲的三教峰比邻而处,巍然云际,故名。
白云禅寺
位于白云岩的峰腰。九曲筏游时骋目北望,可以看到构筑在溪北白云岩的这座同名古寺庙。寺庙傍崖临溪而建,形态犹如一座悬空庙。如要涉足庙中,则需通过星村大桥,顺山路往东北而行五里后抵白云岩麓,再拾级而登即可到达。寺始建于明代,后屡次圮毁,1994年重修竣工。寺庙沿着白云岩腰际狭长的岩罅顺势营建,其尽头为山门,倒序为大殿和膳房。大殿适筑在岩罅之深且高处,因此构造两层,格式小巧玲珑。凭栏南望,只见九曲溪飘然如带,溪西南远处的火焰山朗朗在目。徐霞客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此,写道:“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游武夷山日记》,下同)山水皆收眼底,蔚为大观。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岩上摩刻“大观”两字。这方摩崖石刻见于白云禅寺大殿佛龛后壁。 从白云禅寺后门可以望见三教峰、猫耳石等名胜。后门有一条古代登山道,从峰麓直抵禅寺。山道尽头有一石门。徐霞客记述道:“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岩架屋(指白云禅寺),亦如鼓子(峰)……”
白云洞
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位于白云禅寺之北、白云岩岩罅的尽头。近旁崖壁上方镌有清代佛教信徒赠予白云禅寺住持捧日大和尚的摩崖石刻“极乐园”,沿崖爬行,可入洞内。徐霞客描述此处之险曰:“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之。”清代董天工也记道:“内藏小艇及仙蜕,下有香石。”洞内现仅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立的“漳梁山洞玄师祖舍利塔”一座。
元都观
在灵峰的右麓,位于两岩环抱之中。宫观周围田畴数亩,山势幽静,系元时崇安籍人士余药坡创建,历名灵峰道院、灵峰观。当时建宁太守李真峤奏请易名为元都观,由翰林学士赵孟𫖯题匾,后倾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方士王道元重建,今已废弃。
寒 岩
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灵峰之麓,镌有嘉靖十二年(1533年)黄少宗书写的岩名崖刻一方。相传有邱公者得道于此,故山民呼为“邱公岩”。岩壁向外斜覆,形成一个敞口洞穴,称为邱公洞。内有泉一泓,常年不竭。洞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岩壁镌有“东莱先生讲学处”,为南宋学者吕祖谦应武夷学友朱熹之请前来讲学之处。
石鳞窟
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绕灵峰左壁小径,溯小涧漫行三里许,进入一处敞口岩穴。斜岩蔽日,地处幽静,岩际勒有佚名摩刻“隐元岩”三字。该处崖石如鱼鳞状,故名。是古人静居的好去处。
道院洲
在九曲溪北。九曲溪进入星村后,溪水分为三叉,后又合流,汇合处沙石堆积而成洲渚。它平衍七八里,林木蔚然,洲内有元代著名道士彭日隆始建的和阳道院(后改名清微太和宫)故址,故称为道院洲。元代学者虞集在《清微太和宫记》中称:始建该道院的武夷山籍道士彭日隆(号隐空道人)“盖彭祖之后云”。
霞斐洲
位于九曲溪筏游第三号码头起点的溪南,因朝暮云霞映照洲渚间斐然生彩,故而得名。山民谐音象形称之为虾尾洲。 [1] 仙凡界竹筏码头 位于霞斐洲的南端岸,濒临第九曲,游客自此登筏漂流。码头建筑中的亭子、回廊、楼阁精巧雅致,与美丽的山水浑然一体。码头还设有声光、影像展览室,游客可在筏游之前从中粗识武夷山胜境。
狮子林、题谶石
在九曲西南的霞斐洲。洲中有座小峰,酷似一对脸面相向的狮子,正在嬉弄一只圆球,因此得名,又称“双狮戏球”。民间传说为:古时此地常有猛虎出没伤人,天神派遣神兽狻猊下凡驱虎安民。狻猊,晋代文学家郭璞注释为狮子。地方史籍记载,这位学者当年还在此处留下一方谶石。他的诗谶称:“黄岗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气象雄。两水护田归洞府,诸峰罗列拥神宫。林中猛虎横安迹,天外狻猊对面崇。玉佩霞衣千百众,万年仙境似崆峒。”(见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这首谶诗用模糊语言概括出九曲溪源自黄岗山,合流而贯通景区各点;诗中暗示几处富有代表性的景点,如九曲的狮子林、八曲的环佩岩、二曲的玉女峰、一曲的幔亭峰以及道教圣地万年宫(冲佑观)等,故称为谶诗。刻石也称为题谶石,后陨落于溪中,无从寻觅。
白沙潭
为九曲溪顺流第一潭。蓝天彩霞、两岸青山映照到清澈见底的深潭中,波光粼粼,五彩缤纷,景象十分迷人。
情人石
狮子林上方有一对互相依傍的奇石,酷似亲密依偎的情人,称为情人石。其下方还有一方岩石,形似一只开屏的孔雀,称为孔雀石。岩石附近有腊梅数株,冬日花绽之时,孔雀石的尾部五彩缤纷,倍增绚丽光彩。
牛牯潭
白沙潭的北向有块巨石,像一头水牛潜首于水中,仅露一对牛角和一双眼睛。民间传说:这块石头原为太上老君的坐骑,起先被贬到大藏峰,后因贪吃农家麦苗,又被赶到九曲溪,并点化为石。这块石称为牛牯石,石旁的水潭称为牛牯潭。
青蛙石
位近牛牯潭的溪北岸,形似缺了下巴的青蛙。传说有只蛙精在岸边吞食行人,为非作歹,被雷神劈掉下巴,点化为石,以示惩罚。
三教峰
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在九曲溪北岸。三块岩石的崖麓紧凑相连,岩势前后三叠,形似没有帽翅的乌纱帽,俗称纱帽岩。其正名为三教峰,意指儒、道、释三教鼎立,荟萃于山中。由于九曲溪萦回环绕于群峰之中,因此出现移舟换景的现象。舟过其他曲水时,遥望该峰,有时似“品”字,有时像笔架、像金元宝。故峰名俗称有品字岩、笔架峰、金锭峰等,别名不一而足。
僧尼石
九曲与八曲溪水接流之处,在溪南和溪北,有三处与武夷山民间故事相关的一组景点。先是溪北,有两块前后、高低紧连的岩石,前石似僧帽,后石似尼姑帽,合称僧尼石,俗称和尚背尼姑。传说王母娘娘飞升天庭,命令雷神轰走武夷山中的恶鹰时,将金童遗忘在凡间。观音大士见金童啼饥,即令溪北尼姑到溪南粮廪,为金童磨浆喂食,因溪流湍急,欲渡不能,僧人遂背负尼姑涉水而过。溪南傍水有两块圆耸而立的岩石,被称为大、小廪石。双廪石由重叠的两块圆形岩石所组成,酷肖磨盘,下岩如底盘,上岩似转盘;上、下石岩交接的缝隙处,为白垩色的岩体,似乳色米浆,因此景点又名磨盘石。僧尼石近处,有一块方正的巨石,巨石上有两处沟壑,形似一睁一闭的双眼,俗称人面石。传说为道貌岸然的道士,对“和尚背尼姑”之举显出尴尬神态。
九龙杯
第九曲顺游的终点——浅滩北岸的岩壁上,有两个小巧的石洞,当溪水涟漪把阳光折射到洞中时,就像盛满美酒的杯中有无数小龙在游动,形态维妙维肖,故称九龙杯。
云岩 仙岩 幛岩
三岩均为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岩之一,在九曲与八曲相汇之处。云岩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名云岩洞,为武夷山著名七十二洞之一。相传昔为巨蟒所踞,詹法师驱走巨蟒后,创建云岩庵,已久废。仙岩傍着云岩,岩半有碧云庵,庵前有高峭岩石,名飞来石。石上建小亭,称香亭,又称祷雨亭。幛岩在大、小廪石之左,横亘1公里多,四周陡壁,状如垂幛。古时茶农植茶树岩上,俗称幛顶茶,品位颇高。岩下水滩称为浅滩,为九曲与八曲的分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