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乙(拼音:yǐ)是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本义指植物屈曲萌芽而出,后来借指天干的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乙

拼音; yǐ

部首; 乙

五笔; NNLL

仓颉; NU

郑码; YDA

字级; 一级字(编号:0002)

平水韵; 入声·四质

异体字; 鳦、乚

笔画; 0+1

四角码; 1771₀

结构; 单一结构、独体字

造字法; 象形字

注音字母; ㄧˇ

UniCode; 基本区 U+4E59

笔顺编号; 5

字形源流

乙,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 。《说文解字》:“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1]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是“乙”之范式。

本义:植物屈曲萌芽而出的样子。

甲骨文有左向和右向两种写法,其形像植物破土而出时的萌芽形。金文粗体化,书同文后,篆文规整化 。秦汉以后右向写法被淘汰,左向写法逐渐规范,隶变后楷书写作"乙"字。"乙"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借用,表示天干第二位,而且成为其最常用的义项。种子发芽,象征重生,所以殷商时代的贵族惯用天干字作为死后的庙号。种子发芽又暗示有才,所以甲骨文、金文中"乙"字常用作人的称呼。此外,由"天干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的意思,也常与"甲"、"丙"等连用表示等级或数目。还用于指称不确定的某人。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乙部】乙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于笔切。

折叠康熙字典 《唐韵》:于笔切,《集韵》:亿姞切,《韵会》、《正韵》:益悉切,并音鳦。十干名。东方木行也。《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汉・律历志》:奋轧于乙。《京房易传》:乙,屈也。

又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史记・东方朔传》:朔初上书,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三月乃尽。

又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抹去讹字曰涂,字有遗脱,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又《太乙数》: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诸名。

又《前汉・艺文志》:有天乙三篇。注: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假托也。

又姓。汉南郡大守乙世,前燕护军乙逸,明乙瑄,乙山。

又《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礼・内则》:鱼去乙。注:鱼馁必自肠始,形屈如乙字。一说鱼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鲠不可出,去之乃食。

又《茅亭客话》: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得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苏轼诗》:得如虎挟乙。[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