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卡罗尔.奥茨(JoyceCarol Oates)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20年1月6日) |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 | |
---|---|
原图链接 来自凤凰网 | |
原文名 | JoyceCarol Oates |
出生 |
美国 | 1938年1月1日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当代著名女作家 |
知名作品 |
《在冰山下》 《他们》 《漆黑的水》 《大瀑布》 |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1](JoyceCarol Oates,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生于纽约州洛克波特市,毕业于锡拉丘兹大学,1961年于底特律大学得硕士学位,后在底特律大学和加拿大温泽大学执教。现任普林斯顿大学驻校作家、客座教授,讲授文学创作。
奥茨[2]是一位多产作家,自1963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Bythe NorthGate)以来,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她勤于笔耕,不断有作品问世,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另著有多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文学评论等文集,同时也致力于时事议论文与侦探小说等通俗文类写作。
文学成就
奥茨著作颇丰,获奖无数,以短篇《在冰山下》(In the Region ofIce)获1967年"欧·亨利奖"第一名;1970年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Them)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人间乐园》(A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1966)等5部小说曾得到图书奖提名奖,《漆黑的水》(BlackWater,1992)等3部作品曾获普利策提名奖,《大瀑布》(TheFalls,2004)荣获2005年度法国费米纳文学奖。《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We Were theMulvaneys,1996)于2001年成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 BookClub)的推荐书目,这使得奥茨首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凭借她多年来非凡的文学成就,奥茨至今已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品风格
奥茨小说有其独特之风格,所谓"心理现实主义",着意阐述人物内心之怪癖,或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透视到这一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狂暴本质。奥茨素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其作品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层的生活状态,而且触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学术界、法律界、宗教界、政坛,乃至拳击、足球等体育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美国文化传统对奥茨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继承马克·吐温、德莱塞、斯坦贝克等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她尤其擅长使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尽管她的某些作品尝试运用了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但是评论界普遍认为,奥茨的创作思想根基主要还是现实主义,因此她惯常被称为“具有巴尔扎克式雄心”的现实主义女作家。近几年,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奥茨又将她敏锐的现实主义触角伸向了犹太题材。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表姐妹》(TheCousins)可以说是奥茨新近发表的又一心理现实主义力作,内容涉及犹太民族的特殊经历——二战时期纳粹灭绝犹太种族的大屠杀(theHolocaust)。这个书信体小说最先发表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Magazine)2004年7月号,2005年入选《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选》,2006年4月最新出版的奥茨短篇小说专集《极度孤单:1966-2006新作加精选》(HighLone some: New & Selected Stories1966-2006)中也收录了这篇小说。该作品从头到尾全部采用书信形式,包括了两名年过六旬的美国犹太裔老年妇女从1998年9月14日到1999年10月12日之间的29封来往信件。故事的起因是芝加哥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弗丽达·摩根斯顿出版的一本回忆录《死里逃生:童年往事》,这本书被一名自称“丽贝卡·施瓦茨”的美国犹太中产阶级妇女偶然读到。从摩根斯顿教授关于犹太种族“大屠杀”的亲身经历的叙述中,丽贝卡推断对方正是自己素未谋面却一度朝思暮想的、二战期间失散的表姐,于是便不断地写信给对方追忆往事,并且执著地要求“认亲”。小说正是以“认亲”的结果为悬念,通过构建过去和现在的双重语境,沿着两名写信人的双重叙事线索逐渐展开情节的。小说的现实主义层面主要在于:通信双方的来往信件真实地反映出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犹太“大屠杀”对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创伤经历在劫后余生的主人公的心里投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視頻
萌妃驾到:片尾曲, 《人间乐园》
参考资料
- ↑ 2013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生平及作品,人民网, 2013年10月08日
- ↑ 女福克纳”文集来到中国,新浪网, 2006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