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乐山」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
 
行 1: 行 1: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岩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 案,无一雷同,墓壁上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动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极为珍贵的实物,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水之中。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寺内现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释《尔雅》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于三江之上,卧佛直线长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发现,为大佛景区更添魅力。
+
[[File:乐山3.jpg|thumb|right|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 链接]  [https://m.sohu.com/a/315299578_355537 图片来源搜孤网] ]]
  
乐山, 古称嘉州,距成都162 公里 。地处盆地西南,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经济繁荣 ,物产 富庶,是四川著 旅游 胜地。 世界 驰名的 乐山大佛 每年都吸引着 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乐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 宋代著名文学家“ 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均是乐山人 风光旖旎的蜀国水乡五 桥、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镇罗城、以及夹江千佛岩 真如 珠小珠落玉盘 将这块美丽的土地妆点出万种风情 不凡神采。近年来又新 现了沉睡千年 巨形睡佛 ,世 人惊奇之余,更为慨叹这块土地 雄美,余韵悠长。
+
'''乐山''' 乐山 大佛景区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面积17.88平方 公里, 为全国重点文 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国家级风景 胜区和国家AAAAA级 旅游 区,  世界 第一大佛—— 乐山大佛 位于景区凌云山壁,它依山凿 成, 坐东向西,正襟危坐,气魄雄伟,头顶苍穹,脚踏 江,远眺峨眉 近瞰嘉州 佛像 高71米,与凌云山齐 魁伟高 大, 相好庄严,比例匀称:头宽10米,鼻长5.6米,耳长7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 头顶有 髻1051个,它是我国古代最大 石刻造像工程 也是 界上最大 石刻坐佛像。<ref>[http://www.leshan.cn/html/view/view_AB752D51660F4761.html | 世界 观 乐山大佛] </ref>
  
 乐山 风光秀丽 古迹众多 经济繁荣 物产富庶 ,是 四川著 名的旅游胜地。世界 驰名的乐山 大佛 每年都吸引着 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 是一 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 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 人。风光旖旎的蜀国水乡五通桥、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镇罗城、以及夹江千佛岩。近年来又新发现了巨形睡佛自然景观
+
 乐山 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 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 ,是 遐迩 风景 旅游胜地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 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 世界 第一大佛。 大佛 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 成。 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 山是一 尊佛 一座
  
  乐山大佛-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 网络省级风景名胜区彭山仙女山及峨边杜鹃池等风景名胜旅游地,形成 个旅游点 较为集中的 旅游区 地貌 地质 物、 气象 、水 文等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有 麻浩崖墓 、乐山大 佛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4处 还有省级自然保护区马边 风顶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个。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麻浩岩墓系汉代墓葬 麻浩 较为集中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 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 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 瓦当 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墓壁上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动 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 民俗 宗教极为珍贵的实物,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 之中 山上 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寺内现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释《尔雅》乌尤山、凌云 山、 龟城山构成的 乐山 巨形睡佛景观,隔江望去,酷似一巨 佛像仰卧于三江之上 卧佛直线长1300多米 巨型卧佛的发现,为 景区 更添魅力。
http://www.leshandafo.com/submenu/lsls.html
 
乐 山 
 
  
 景区 介绍
+
  乐山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经济繁荣,物产富庶,世界驰名的乐山大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乐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是乐山人。风光旖旎的[[蜀国]]水乡五通桥、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镇罗城、以及夹江千佛岩。近年来又新发现了巨形睡佛自然 观,乐山大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网络省级风景名胜区彭山仙女山及峨边杜鹃池等风景名胜旅游地,形成一个旅游点较为集中的旅游区。地貌、地质、生物、气象、水文等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乐山麻浩崖墓、乐山大佛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4处。还有省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个,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乐山—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凌云山紧傍岷江,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f>[http://www.leshandafo.com/submenu/lsls.html |乐 山 景  ] </ref> 
  
  东邻 贡市 南接宜宾市 西靠凉 彝族自治州和 安市 都162( 成乐 高速124) 公里。乐山 川盆 西 山地的 地带 总体趋势西南高 ,东 北低 。乐山 市位 于四 川盆 西南 江、大 渡河 、青衣江汇 处。乐山 市面积12826 平方公。 辖市 中区、 五通桥 沙湾 金口河4个 为、 井研 、夹江、 沐川4个县 ,峨边 边2 彝族 治县 代管峨眉 山市 (县级),共计11个区 、市、 国地 。秦 置南安、武阳2县 ,属蜀郡。汉 隶犍为郡。北周 置嘉州。隋置眉山郡。唐复嘉州,眉州 。南 为嘉定府 嘉定 为嘉定州 清升为嘉定府 。1950年 置乐山 专区,1968年 改为乐山 地区,1985年撤 乐山 地区置乐山市 至今。
+
[[File:乐山1.jpg|thumb|right| [http://m.sohu.com/a/153202330_647878 原图链接]  [http://www.nipic.com/show/1/62/06eacda91b79635f.html 图片来源呢图图网] ]]
  四、气候特征
+
 
 +
==景区介绍==
 +
 
 +
'''乌尤山'''
 +
 
 +
  乌尤山即古离堆,相传为秦孝王时蜀郡守李冰开凿,以"避沫水之害"。乌尤山与凌云山相对,壕上大桥将两山相接。乌尤山同凌云山一样, 唐以来就是蜀中游览胜地。它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重。乌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头乌牛,故又名"乌牛山",相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见山上古木繁荫,便更名"乌尤山",景色幽雅,无论是三江春潮,还是烟雨秋波,皆清秀俊美 四时滴翠 极富诗情画意。 上除千年名刹乌尤寺以外,还有旷怡亭、尔 台、景云亭、结茅亭等众多名胜古迹。
 +
 
 +
'''罗城古镇'''
 +
 
 +
犍为罗城的建筑布局极为独特,全镇坐落于山顶,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传明代崇祯年间,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当地民众苦于缺水,生活极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几句“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 要得水 河,罗城修 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其结果就是这座举世罕见的小镇,诗人郭沫若出生于 山西南36 公里 处的沙湾,沫若二字,得之于故乡两条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经沙湾的大渡河,若水则是家乡附近的青衣江 自己取的名字当然与自己的性格有联系,“智者乐水”,诗人郭沫若无疑是聪慧过人的,“小西湖”之称的 乐山 五通桥,五通桥由竹根滩、 望关、青龙嘴三镇组成,三座小镇隔水想望,水面约20万平方米,光边生长着许多枝叶繁茂的古榕。小憩江边,只见到处倒影如画。清代诗人 嗣源泉曾题诗赞美这里的迷人风光:“垂杨夹岸水平铺,点缀春光好画图。灯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 而著名诗人[[李准]]在五通桥旅游后,更是留下诗篇赞叹“榕树参天五通桥,凌云烟雨岷江潮,浓装淡抹胜西子,祖国山河第一娇。”
 +
 
 +
'''灵宝塔'''
 +
 
 +
凌云山除因青衣江而得名青衣山外,还因山有集凤、栖鸾、灵宝、丹葭、拥翠、望去、就日、交兑、祝融九峰,而名为九顶山。灵宝塔就建在九峰之一的灵宝峰上。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传通法师的骨灰就安入在灵宝塔中。史载灵宝塔始建于宋代,从形制风格看与 西 安小雁塔颇为相似。塔为四方形13层空心密檐式砖塔,中空,内实为5层,高约38米。自塔门入内,可经95级红砂石阶登顶。五层楼内均有佛龛,内设佛像。游客合顶眺望,可尽览嘉州风光,多为凌云寺所藏书法珍品,由凌云寺文物保管部门拓刻而成。其中有黄庭坚、郑板桥、[[康有为]]、赵熙、郭沫若、张爱萍竺人的墨迹,碑石均选用产自雅安的雅石。碑林入口处石碑上的“诗书画”三字,为集邓小平手书而成。凌云山拥有集凤、栖鸾、灵宝、丹霞、拥翠、望去、就日、兑悦、祝融九座山 峰的凌云 ,又叫“九顶品”,自古就是游览胜 ,人称“上朝峨嵋,下朝九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摩崖石刻。苍松怪柏之下,古佛新亭之间,承受处可见笔走龙蛇、意趣无穷 书法精品。大佛景区门内的“凌云义渡”四字记载了当年古 义务服务的历史,可见古人的一片仁者之风,颇令后人深思。
 +
 
 +
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这历史令人别有了更新的认识。苏轼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 宋时曾在乐山读书 后人出于对 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楼前的洗墨池,相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 又因 乐山 特产一种其色深浓的鲤鱼,传说是因食用了东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为“东坡墨鱼”。美食之外,又添了几许翰墨之香。东坡楼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对丹山碧水,不免诗性大发,故诗文题刻极盛,其中尤以楹联最为胜出。
 +
 
 +
'''乌尤古寺'''
 +
 
 +
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 岷江之滨, 面环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水之中。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寺内现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 方,发现了以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 乐山巨形睡佛景观,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于三 之上,卧佛直线长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发现,为大佛景区更添魅力,原名正觉寺,北宋年间始改今名,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寺庙。寺内建筑依山取势,高下相间,布局巧妙。山门两侧集杜甫和苏轼的诗句而撰成一副对联:“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去涛堆。”寺内有天王殿 弥陀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殿、罗汉堂竺殿宇。其中 雄殿内释,[[文殊]]、[[普贤]]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时从杭州运回的。乌尤寺罗汉堂塑有五百罗汉,为“文革”后所重塑,五百罗汉均高约1.3,形神各异。乌尤寺各处还多名人题咏,其中尤以近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最为有名。钟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经》书刻俱佳,为书法极品。
 +
 
 +
[[File:乐山7.jpg|thumb|right| [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w0j000000b1uqm6B36_C_640_10000.jpg 原图链接]  [http://travel.qunar.com/p-oi706145-leshandafo 图片来源携程旅游网] ]]
 +
 
 +
巨型睡佛
 +
 
 +
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 、青衣江 、大渡河) ,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 巨型睡佛之"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腿"。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举世闻名的 乐山 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似乎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 "心即是佛" 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
 
 +
龙泉山南麓,被誉为“川西第一海”,蓄水3.6亿立方米。在236 平方公 里的水面上,85座群岛星罗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回环掩映,如梦如幻,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黑龙滩景观较集中的区域有10余处。如湖区腹部最大的岛群——三大湾蓬莱岛,它由小连山、[[阿弥陀佛]]山、[[花果山]]、风披山等组成,山山相连,峰巅露出湖面。岛上绿树成荫,可以赏花、观景、垂钓 <ref>[http://spot.cnair.com/sichuan/leshan/list_leshan.htm |乐山概况] </ref>
 +
  
 +
==历史介绍==
 +
 
 +
乐山是四川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现今出土的上万座汉代崖墓 出土的实物可以窥视到汉代乐山地 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遗迹。唐代,乐山修建了庞大的凌云大佛工程(乐山大佛)。宋代,乐山最出类拔萃的人物是[[苏东坡]]父子三人。近现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样的大文人。嘉州画派独树一帜,在四川国画界有很高声誉。
 +
 
 +
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为避洪患,开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环水,林荫浓密的乌尤“离堆”。乐山境内留存着上万座汉崖墓,特别是麻浩崖墓内的石刻浮雕和壁画。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乐山。东晋以后,佛教寺庙与日俱增,香火日趋旺盛。唐宋时期,乐山为中国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从公元713-803年,历时90年建成的乐山大佛,宏伟端庄、举世闻名。宋 元、明、清,乐山的文化遗存更为丰富。现在,全市有国务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麻浩崖墓 万年寺普贤铜像 峨眉飞来殿;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41处, 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600余件。
 +
 
 +
乐山人才辈出,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当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乐山还出现过李密、苏洵、苏辙等著名文学家,当代“书坛怪杰”石鲁也产生于此。历史上,[[李白]]、杜甫、岑参、[[范大成]]、黄庭坚、陆游等文化名人或在乐山为官,或在乐山游历 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 苏轼 苏辙三父子修建的三苏祠;还有 夹江 千佛岩 青神中岩寺;往南有“小西湖”五通桥,建于明代的形如船体的罗城古镇 有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 峨边 黑竹沟,有大熊猫产地之一的 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往东有环抱72 小岛的仁寿黑龙滩风景区;往西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故里沙湾和美女峰石林, 古便有一说法“天下风光在蜀 蜀之胜在嘉州”。直接道出乐山风景冠绝天下。
 +
 
 +
,古称嘉州,又称海棠香国,历史上属古蜀国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 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 国家园林城市。乐山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其盐业和冶铁业已相当发达。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更加繁荣,史书称"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现今的乐山市不仅是四川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
 +
 
 +
乐山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 王开明部族的故都 公元前四世纪 灭巴蜀 乐山隶 蜀郡 ,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
 
 +
朝将南安 属于 犍为郡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 。北周置嘉州 ,取“郡土嘉美”之意 隋朝 隋置眉山郡 。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 。唐复嘉州,眉州 朝改嘉州 为嘉定府 代改为 嘉定路 代改 为嘉定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 嘉定州 为嘉定府 ,并在府治 置乐山 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 龙游县 为乐山 县,“ 乐山 ”之名沿用 至今。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
 

於 2020年5月10日 (日) 15:11 的修訂

樂山樂山大佛景區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面積17.88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區, 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位於景區凌雲山壁,它依山鑿成,坐東向西,正襟危坐,氣魄雄偉,頭頂蒼穹,腳踏三江,遠眺峨眉,近瞰嘉州。佛像通高71米,與凌雲山齊,魁偉高大,相好莊嚴,比例勻稱:頭寬10米,鼻長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腳背至膝高28米,頭頂有髮髻1051個,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1]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岩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樂山風光秀麗,古蹟眾多,經濟繁榮,物產富庶,世界馳名的樂山大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遊者。樂山又是一個地靈人傑的文化之鄉,當代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是樂山人。風光旖旎的蜀國水鄉五通橋、建築奇特的船形古鎮羅城、以及夾江千佛岩。近年來又新發現了巨形睡佛自然景觀,樂山大佛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主體,網絡省級風景名勝區彭山仙女山及峨邊杜鵑池等風景名勝旅遊地,形成一個旅遊點較為集中的旅遊區。地貌、地質、生物、氣象、水文等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有樂山麻浩崖墓、樂山大佛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4處。還有省級自然保護區馬邊大風頂大熊貓自然保護區1個,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樂山—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凌雲山緊傍岷江,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

景區介紹

烏尤山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孝王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相對,壕上大橋將兩山相接。烏尤山同凌雲山一樣,自唐以來就是蜀中遊覽勝地。它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重。烏尤山因孤臥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景色幽雅,無論是三江春潮,還是煙雨秋波,皆清秀俊美,四時滴翠,極富詩情畫意。山上除千年名剎烏尤寺以外,還有曠怡亭、爾雅台、景雲亭、結茅亭等眾多名勝古蹟。

羅城古鎮

犍為羅城的建築布局極為獨特,全鎮坐落于山頂,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眾苦於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其結果就是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詩人郭沫若出生於樂山西南36公里處的沙灣,沫若二字,得之於故鄉兩條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經沙灣的大渡河,若水則是家鄉附近的青衣江。自己取的名字當然與自己的性格有聯繫,「智者樂水」,詩人郭沫若無疑是聰慧過人的,「小西湖」之稱的樂山五通橋,五通橋由竹根灘、四望關、青龍嘴三鎮組成,三座小鎮隔水想望,水面約20萬平方米,光邊生長着許多枝葉繁茂的古榕。小憩江邊,只見到處倒影如畫。清代詩人地嗣源泉曾題詩讚美這裡的迷人風光:「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燈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 而著名詩人李准在五通橋旅遊後,更是留下詩篇讚嘆「榕樹參天五通橋,凌雲煙雨岷江潮,濃裝淡抹勝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

靈寶塔

凌雲山除因青衣江而得名青衣山外,還因山有集鳳、棲鸞、靈寶、丹葭、擁翠、望去、就日、交兌、祝融九峰,而名為九頂山。靈寶塔就建在九峰之一的靈寶峰上。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傳通法師的骨灰就安入在靈寶塔中。史載靈寶塔始建於宋代,從形制風格看與西安小雁塔頗為相似。塔為四方形13層空心密檐式磚塔,中空,內實為5層,高約38米。自塔門入內,可經95級紅砂石階登頂。五層樓內均有佛龕,內設佛像。遊客合頂眺望,可盡覽嘉州風光,多為凌雲寺所藏書法珍品,由凌雲寺文物保管部門拓刻而成。其中有黃庭堅、鄭板橋、康有為、趙熙、郭沫若、張愛萍竺人的墨跡,碑石均選用產自雅安的雅石。碑林入口處石碑上的「詩書畫」三字,為集鄧小平手書而成。凌雲山擁有集鳳、棲鸞、靈寶、丹霞、擁翠、望去、就日、兌悅、祝融九座山 峰的凌雲山,又叫「九頂品」,自古就是遊覽勝地,人稱「上朝峨嵋,下朝九頂」。留下了許多詩文和摩崖石刻。蒼松怪柏之下,古佛新亭之間,承受處可見筆走龍蛇、意趣無窮的書法精品。大佛景區門內的「凌雲義渡」四字記載了當年古渡義務服務的歷史,可見古人的一片仁者之風,頗令後人深思。

東坡樓原為明末奸臣魏忠賢的祀祠,後人為紀念宋代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而改今名。這歷史令人別有了更新的認識。蘇軾為樂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時曾在樂山讀書,後人出於對東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詩人的塑像。樓前的洗墨池,相傳為蘇軾的洗硯之處。又因樂山特產一種其色深濃的鯉魚,傳說是因食用了東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為「東坡墨魚」。美食之外,又添了幾許翰墨之香。東坡樓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對丹山碧水,不免詩性大發,故詩文題刻極盛,其中尤以楹聯最為勝出。

烏尤古寺

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原名正覺寺,北宋年間始改今名,是佛教禪宗(曹洞宗)寺廟。寺內建築依山取勢,高下相間,布局巧妙。山門兩側集杜甫和蘇軾的詩句而撰成一副對聯:「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去濤堆。」寺內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殿、羅漢堂竺殿宇。其中大雄殿內釋,文殊普賢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時從杭州運回的。烏尤寺羅漢堂塑有五百羅漢,為「文革」後所重塑,五百羅漢均高約1.3,形神各異。烏尤寺各處還多名人題詠,其中尤以近代著名書法家趙熙所書最為有名。鐘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經》書刻俱佳,為書法極品。

巨型睡佛

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雲山和東岩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之"佛頭"最為惟妙惟肖,烏尤山為"佛頭",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富有神采;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東岩南坡則為其"腿"。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處,似乎正好應驗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 "心即是佛" 和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之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龍泉山南麓,被譽為「川西第一海」,蓄水3.6億立方米。在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85座群島星羅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黑龍灘景觀較集中的區域有10餘處。如湖區腹部最大的島群——三大灣蓬萊島,它由小連山、阿彌陀佛山、花果山、風披山等組成,山山相連,峰巔露出湖面。島上綠樹成蔭,可以賞花、觀景、垂釣。[3]   

歷史介紹

樂山是四川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今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實物可以窺視到漢代樂山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遺蹟。唐代,樂山修建了龐大的凌雲大佛工程(樂山大佛)。宋代,樂山最出類拔萃的人物是蘇東坡父子三人。近現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樣的大文人。嘉州畫派獨樹一幟,在四川國畫界有很高聲譽。

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樂山境內留存着上萬座漢崖墓,特別是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樂山。東晉以後,佛教寺廟與日俱增,香火日趨旺盛。唐宋時期,樂山為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從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建成的樂山大佛,宏偉端莊、舉世聞名。宋、元、明、清,樂山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現在,全市有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麻浩崖墓、萬年寺普賢銅像、峨眉飛來殿;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餘件。

樂山人才輩出,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當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樂山還出現過李密、蘇洵、蘇轍等著名文學家,當代「書壇怪傑」石魯也產生於此。歷史上,李白、杜甫、岑參、范大成、黃庭堅、陸游等文化名人或在樂山為官,或在樂山遊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為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修建的三蘇祠;還有夾江千佛岩、青神中岩寺;往南有「小西湖」五通橋,建於明代的形如船體的羅城古鎮,有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峨邊黑竹溝,有大熊貓產地之一的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往東有環抱72個小島的仁壽黑龍灘風景區;往西有當代大文豪郭沫若故里沙灣和美女峰石林,自古便有一說法「天下風光在蜀,蜀之勝在嘉州」。直接道出樂山風景冠絕天下。

樂山,古稱嘉州,又稱海棠香國,歷史上屬古蜀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樂山是四川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其鹽業和冶鐵業已相當發達。唐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更加繁榮,史書稱"山川秀髮,商賈喧闐"。現今的樂山市不僅是四川的糧食和副食品生產基地。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於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