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梅炮制方法与标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梅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古代炮制方法】

汉代有醋浸一宿去核蒸熟(《玉函》)的方法。晋代有炙制(《肘后》)。唐代有蜜醋渍蒸、蒸制、熬制(《千金》)等法。宋代有制炭(《证类》)、焙(《洪氏》)、炒焦(《朱氏》)等炮制方法。元代有煮法(《世医》)。明代用醋煮(《普济方》)、酒浸(《保婴》)、蜜拌蒸(《保元》)等法。清代则用麸炒(《食物》)、盐水浸(《便读》)的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乌梅: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乌梅肉:取净乌梅,用清水润软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

3、乌梅炭:取净乌梅,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皮肉鼓起,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放凉。

4、醋乌梅:取净乌梅,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乌梅每100kg用米醋10kg。

【饮片性状】

乌梅呈不规则的类球形或扁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子1粒。味极酸。乌梅肉为不规则扁卵形块状,呈乌黑色或棕黑色。质柔软。气特异,味极酸。乌梅炭形如乌梅,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焦黑色,味酸兼苦。醋乌梅形如乌梅,质较柔润,略有醋气。

【质量标准】

乌梅水分不得过16.0%,总灰分不得过5.0%,水浸出物不得少于24.0%。 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计,不得少于12.0%。乌梅炭浸出物不得少于18.0%,含枸橼酸不得少于6.0%。

【炮制目的】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 生乌梅(包括乌梅肉)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亦能安蛔。多用于虚热口渴,肺虚久咳;亦用于蛔虫腹痛。乌梅肉作用与乌梅同,因用的净肉,作用更强。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醋乌梅与生乌梅作用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故治久咳或蛔厥,方中的乌梅均可考虑用醋制品。

【临床应用】

1、生用(乌梅和乌梅肉)

(1)消渴证:常与天花粉、人参、麦冬、黄芪、葛根等同用,能生津止渴,用于消渴证,烦渴多饮,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2)肺虚久咳:常与杏仁、阿胶、半夏、罂粟壳等同用,治肺虚久咳,有敛肺止咳作用,如一服散(《世医》)。

2、制用

(1)乌梅炭

①久泻久痢:《补缺肘后方》用本品与黄连同用作丸,治天行下痢不能食。《杨氏家藏方》连梅丸,用本品与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艾叶(醋浸,炒焦)、干姜(炮)同用,制成丸剂内服,治小儿下痢赤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有清热止痢的作用。若泄泻不止,单用乌梅炭服之即有效。与诃子肉、罂粟壳、人参、木香、煨肉豆蔻等同用,治泄泻日久,甚则滑脱不禁,有涩肠止泻,益气理脾之功,如固肠丸(《准绳》),原方未要求炮制,若方中乌梅炒炭则能增强涩肠固脱作用。

②出血证:用乌梅烧炭存性,醋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济生方》)或小便尿血(《纲目》)。崩漏下血常与海螵蛸、茜草、地榆炭、当归等同用,有固经止血作用,治冲任不固,崩中漏下日久不愈者。若与当归、阿胶、白芍等配伍,可用于子宫出血,证见血虚而有口干渴者(《中药临床应用》)。

(2)醋乌梅

①肺虚久咳:配伍方法与功用同生品,但敛肺止咳作用更强。

②蛔厥腹痛:常与细辛、蜀椒(炒出汗)、黄连、干姜等配伍,能和中安蛔,用于蛔厥呕吐,腹痛时作,如乌梅丸(《伤寒》)。

【现代研究】乌梅中含有多种成分:

①有机酸:主要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在醋制乌梅水浸液有机酸含量的测定中,其有机酸含量分别较净品增加了3.5%和2.8%。

②萜类:熊果酸和齐墩果酸。

③甾醇:在果肉中分离提纯可得到β-谷甾醇;梅仁中则含有菜油甾醇、豆谷甾醇、Δ5-燕麦甾醇、胆甾醇、Δ7-豆谷甾醇和甾醇酯。

④氨基酸:乌梅中含有的游离氨基酸随果肉成熟度增加而上升,经分析,果肉中含有24种氨基酸及胆胺,如天门氨酸、天门冬酰胺、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天门氨酸。

⑤糖类:梅果实中含有多种糖,其中单、双糖主要为蔗糖、果糖、三梨醇糖、葡萄糖等,多糖主要为果胶和粗纤维,且随果实成熟程度增加,单糖增多而多糖减少。所含的蔗糖经加工炮制后可生成一种具Ca2+拮抗活性的物质:5-羟甲基糠醛。

⑥挥发性成分:梅的香味成分主要为乙醛、乙醇、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乙酯和丙酸丙酯。⑦脂类:乌梅所含脂类成分主要集中于果仁,其果肉中.

【附】

文献摘录:“火炒令焦”(《朱氏》)。“烧存性为末,治赤白痢”(《禁方》)。

【总结】

在历代炮制方法中,沿用至今的仅醋蒸和炒炭。生乌梅生津止渴作用是其他炮制品所不及的,同时兼有乌梅炭和醋乌梅的作用,只是止泻作用不如乌梅炭强,敛肺止咳和安蛔作用逊于醋乌梅,故临床应用最广;但现在止血、止泻一般仍习用乌梅炭。各炮制品在具体应用时又并非固定不变。如病人久泻伤阴,津伤口渴较明显时,又宜选用生品,虽然止泻作用不及乌梅炭强,但能止泻与生津止渴兼顾。若肺虚久咳,兼有胃酸缺乏者,则选用醋制品为宜;若兼咽干口渴,则可选用生品。 [1]

【炮制方法】

1.乌梅《太平圣惠方》:“洗令净,捶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鸟梅肉《金匮玉函经》:“去核。”《普济方》:“去瓤。”现行,取净乌梅,喷少许水润软,去核取肉,“干燥;或蒸软后剥取净肉,干燥,筛去碎屑。

3.乌梅炭《证类本草》:“烧为耒,杵末。”现行,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锅内,武火炒至皮肉发泡,表面焦黑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醋岛梅《金匮玉函经》:“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饭熟取捣成泥。”《普济方》:“醋煮。”现行,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密闭,隔水加热2~4h,取出干燥。乌梅每100kg,用米醋10kg。

【饮片性状】

乌梅为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内含种子l粒,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乌梅肉为不规则扁卵形块状,呈乌黑色或棕黑色,质柔软,气特异,味极酸。乌梅炭质较脆,发泡,味酸兼苦。醋乌梅质较秉润,略有醋气。

【质量要求】

乌梅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4H8O7)计,不得少于15.0%。

【炮制作用】

乌梅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能。生品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如治疗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醋乌梅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于肺气耗敝之久咳不止和蛔厥。如治蛔厥腹痛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朋漏下血等。如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

【炮制研究】

汉代《金匮玉函经》有去核。又有以苦酒溃乌梅一宿,去核,蒸之5升米下,饭熟取捣成泥。晋代《肘后备急方》有炙;入丸散者,熬之。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著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宋代《太平圣惠方》有洗令净,捶碎。《证类本草》有烧为末,杵末。《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有火炒令焦。元代《世医得效方》有煮过者,去核。明代《保婴摄要》有酒浸肉研烂。《普济方》有醋煮。《寿世保元》有蜜拌蒸取肉,捣好,清代《食物本草会纂》有麦麸同炒。《本草便读》有白霜梅即青梅,用盐水浸之,日晒夜浸,十日后,即有霜起乃成……乌梅炒炭后水浸出物、有机酸及鞣质含量均明显降低,但凝血时间却明显缩短。 [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