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為弘揚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陳小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為弘揚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為弘揚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中國當代作家陳小丹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弘揚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

正值秋季開學,繼續深造的我,應學校要求,觀看《開學第一課》。裡面,由教授講述「銘記歷史艱辛,不斷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容。其中,我對「文化自信」,感悟最深。我所深造的西南財經大學,始於1925年在上海創建的光華大學。校名取自《卿雲歌》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作為西南財大的一名學生,我從這所令我仰慕的高等學府的歷史之中,看到了「文化自信」的輝光,同時,也堅定了我要為自己家鄉潮州守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的家鄉——潮州,更是凝聚數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有「宋城」之美譽。潮州的傳統文化,是千年傳承,深不可測,似蒼天大樹那般,底下根盤蒂結,上方枝繁葉茂。

對於古風的一切有着不可抗拒的我,無論文字、書籍、擺件,於我而言都有其深深的吸引。潮州傳統文化中,與古風相關的何其多。特別是,非遺傳承文化的手拉壺,更是結合着一切古風色彩。每一把壺,都塑造出不一樣的造型,卻又極具古風色彩,蘊含屬於它特有的詩意。

我單位的桌上,放置一小型木架。木架上,擺放着從網上搜羅來的茶寵,清一色迷你手拉壺造型,有西施壺,貴妃壺,思婷壺,古鐘壺……我雖對壺只是一知半解,但覺得它們自身賦有古遠氣息,所以深受其吸引。

當我還在迷戀這些小茶寵手拉壺時,機緣巧合下,一位朋友帶我去到一間手拉壺工作室,拜訪了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錦全。吳大師一襲白色中式棉麻襯衣,黑色棉質布褲,腳踩一雙老北京黑布鞋,他溫和的語調,儒雅的談吐,隱約間散發着陣陣縱橫之風,與風雅之氣。而更讓我瞠目結舌的,乃吳大師工作室那十數個黃酸枝木雕柜子,裡面擺滿形態萬千的手拉壺,以及大師的一摞摞在各地頒發的工藝大師榮譽稱號證書和大師在國內外的作品展示、學術演講的照片。

瞬間,我腦中只有一個念頭:「寫一篇關於大師手拉壺的文章。」素日裡,我甚愛無事寫作,畢竟,與文字相關元素,我都喜愛。但對於寫作歷程才剛開啟不久的我,不敢肯定吳大師是否會願意成為我筆下的人物。不曾想,吳大師一聽,滿口應允,且還特意取出他三把最富意義的得意之作:「圓夢」壺,「福到眼前」壺,「紅頭船」壺,為我提供素材。我將這三把壺,分別從各個角度拍了些照片,為後續寫作能有更好的描述做準備。再詳細詢問吳大師制這三把壺的創意、內涵,以及它們所要表達的思想。並且,還了解吳大師的祖上「清代祥記」之制壺歷史,與吳大師在清華大學制壺的故事。

回去後,我便着手查閱潮州手拉壺相關書籍與資料,對手拉壺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再將吳大師的三把手拉壺從外觀、創意、內涵進行細緻描繪,配上吳大師的祖傳制壺技藝,以及吳大師在清華研修班的學習經歷。文章寫得艱辛,畢竟涉及乃是我所不熟悉的領域。文章我自寫出來後,便三番五次地請教那位對手拉壺頗有研究的朋友。他對我所描繪不足或者錯誤的地方指了出來,我也數易其稿。對於從不熬夜的我,甚至挑燈夜寫,為的是能夠更好展現吳大師之風采,手拉壺之底蘊。對於那把吳大師最為珍而重之的、代表着潮汕民眾精神之光的「紅頭船」手拉壺,我更煞費苦心,甚至,還取得一位著名作家前輩的同意,將其一首《紅頭船》詩歌引入其中,增添風采。終於,這篇名為《一位工藝大師的壺裡春秋》終於完稿,還有幸被刊登於潮州日報。

社會不斷進步,但濃重的商業氣氛,或許會玷污歷史的純樸,與永恆;古樸的青階石巷,或許會積滿粘稠的油漬;木質的閣樓,或許會喪失沁人的芳香;古老的小城,那靜寂的一角,或許會被鬧市的喧囂所取代;而悠久的歷史,或許會被快節奏的社會所洗刷。我們所要做的,是摒棄浮華,讓經典與時代融合,傳承文化精華,增強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作出貢獻。


[1]

作者簡介

陳小丹,筆名圓蛋,中國檔案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湘橋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刊物《嶺南文學》副總編,《神州文學》副主編。希望餘生能夠霽月光風,不縈於懷。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