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临汾土特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东枕太岳余支,西依吕梁山脉,中部是广阔的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纵横南北,两岸土地肥沃,总面积130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65万,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区划26个乡镇,70万亩土地。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现为临汾行署所在地,是临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历史渊源

临汾古称平阳。远在10万年以前,临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两岸。据尧典记载,帝尧建都平阳,故有尧都之称传世。传说仓颉造字于此,也是东汉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故里。临汾商周时称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春秋时为河东郡地,汉代平阳县,两晋时期刘渊亦建都平阳,隋朝改为临汾县,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后,划为临汾市、临汾县。1949年合并为临汾县。1971年分为临汾市、临汾县,1983年8月县市合并,定为临汾市。

风景名胜

临汾古城是国内外闻名的“卧牛城”,修筑于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壮观。市南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庙”,总面积700多亩,现有“五凤楼”、“尧井亭”、“尧宫”、“寝宫”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宏伟壮观。市东有建于晋代的“古帝尧陵”。相传当年为尧帝送葬的人很多,一人携一袋黄土筑成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寄托着中华儿女对祖先无尽的思慕和敬仰。市内有建于唐贞观年间“铁佛寺”,又名“大云寺”。砖塔重建于康熙年间,塔高30米,水磨青砖砌成,饰以硫璃图案,古意盎然。塔内“铁佛头”高6米,直径5米,形神兼备,属唐代佛像。市中心还有建于北齐的“大钟楼”,又称临汾鼓楼,总高43.75米,长宽均为40米,依云逼日,雄伟壮观。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处:吴村镇“王曲舞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和土门镇“东羊戏台”,是我国罕见的元代早期舞台,对元代建筑和戏剧发展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还有位于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奇峰异洞,松柏围绕,古迹处处,分5个自然风景区,63个风景点。南北仙洞巍然对峙。“神居洞”、“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建筑群有120多间,石窑洞70余处,都依山背沟傍水,拦腰建筑,处于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有身临仙境之感,不仅是优美的风暾区,也是避暑胜地。临汾城西还有蒲县柏山庙,县小西天,吉县壶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遗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等,这些都是人们神往的地方。[1]

太后御膳泡泡糕

山西省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春秋晚期晋国的都城。这里的新田饭店有位屈志明师傅,他制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莹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欢享用,这种糕又恰似盛开的泡泡花,故此得名。

历史传说

太后御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马流传,这里还有段历史故事。1948年冬,屈志明在侯马车站摆个饭摊,专卖大碗面。有个老头常来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面。可是,却常见他摇头晃脑地反复唠叨:“这茶叶不如宫里的好,这饭也不如宫里的香……。”  原来,老人叫许德盛,生于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御膳房为厨,他制作德泡泡糕,慈禧太后很爱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许德盛随驾备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后,辗转流落侯马。由于不愿技艺失传,又见屈师傅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制作绝技传授给他。1954年老人去世时享年118岁,据说他之所以长寿与他常吃泡泡糕有关。屈师傅于1986年病故,生前又把此技传给侯马市新田饭庄经理黄静亚。

原料

精粉500克、白猪油150克、红枣500克、核桃仁25克、花生仁25克、熟芝麻25克、冰糖50克、绵白糖150克、花生油2.5千克、青梅、樱桃、玫瑰酱、青红丝各适量,矿泉水(用麦饭石浸水也可)适量,上等红茶水1杯、党参、黄芪各20克,海马0.5克、山芋肉0.2克、枸杞子0.5克。

制法

  1. 首先将党参黄芪用开水泡汁。将海马、山芋肉、枸杞子、核桃仁、熟芝麻、青梅、樱桃、青红丝剁碎;
  2. 再将红枣煮熟,去核、去皮后,加入绵白糖、玫瑰酱和冰糖末搅匀拌成馅;
  3. 然后将炒锅上火,放入白猪油70克,待油化开时加入党参、黄芪水汁100毫升及适量开水,等锅中水烧沸时,速将精粉倒人,用筷子不断搅拌,注意掌握火候,面要搅匀,不得有疙瘩;
  4. 把面烫熟后倒在案板上摊开晾凉后,反复加几次茶水和白猪油后揉匀,使面达到三不粘为止;
  5. 再把面团搓条,揪30个剂子,揉圆压扁,包馅合口后在手心团成“泡肚“状糕坯,要求是边捏糕边炸;
  6. 最后在炒锅内放入花生油,待油五成热时,将糕坯封口朝上,顺锅边溜入锅内,并迅速将糕翻过,待油糕呈蘑菇状、形似花朵、色泽金黄时即可捞出。将炸好的泡泡糕摆在盘子里,在糕上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特点

“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绽丝吐絮,如金菊斗妍。遍体金黄,酥脆香甜,可滋补强身。[2]

官滩枣

官滩枣,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特产,襄汾县城关镇官滩村的官滩枣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明清两朝曾作为“贡品”。官滩枣是襄汾县的农业三大品牌之一,因产地在襄汾官滩村而得名。官滩枣鲜枣果实中大,长柱圆形,平均单果重11克;果皮深红色,肉厚、果核小,味甜、汁少;制干枣果肉呈红糖色,油性大,肉粘、拉开可见糖丝多,耐贮藏。 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官滩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官滩枣鲜枣果实中大,长柱圆形,果面洁净,无机械损伤、病虫果和霉烂,无不正常异味,平均单果重11克;鲜枣长柱圆形,干枣深红色,有亮光,果皮深红色,肉厚、果核小,味甜、汁少;制干枣果肉呈红糖色,油性大,肉粘、拉开可见糖丝多,耐贮藏。 内在品质 鲜枣,果肉厚,绿白色,肉质致密,味甜、汁少;干枣含糖65.%以上,肉质金黄,拉开可见糖丝、丝长不易断,有糖香味者,品质上等。

产地环境

官滩枣产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壤主要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pH值6.8—7.5,表层有机质含量7.12克/千克,全氮平均为0.85克/千克,有效磷平均为11.82毫克/千克,速效钾平均为175.5毫克/千克,地形为中间低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排列。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气候,年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无霜期20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97小时以上,十分适宜官滩枣的生长发育。

历史渊源

  1. 官滩枣是襄汾县的农业三大品牌(官滩枣、太平米醋、连村粉条)之一,因其原产地在襄汾县官滩村而得名,该村位于汾河下游东岸,古为镇守汾河官员居住地之一,故有此村名;历代镇守官兵为应灾年所需,连年栽植枣树,形成了枣林。
  2. 官滩村是当地有名的红枣种植村,栽培历史长达500余年,曾是明清两朝上缴皇宫的“贡品”,留有“日食五颗枣,胜过灵芝草,七十不显老”之说。
  3. 据道光五年(1825年)太平(襄汾县由汾城县〈历史上为太平县〉与襄陵县合并而成)县志记载:“枣,有晋枣之名,多食易齿黄,旧志,太平宜枣,其树盈野,居人有半年粮之谣”。
  4. 2001年,临汾市启动平川“121”工程后,襄汾县掀起大种官滩枣热潮。[3]

河西蒸饭

河西蒸饭是山西临汾魏村镇特有的传统名优美食。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色泽金黄,口感香软、糯、甜。属于地道的民间小吃,其涉及范围东不过汾河,西不入蒲县,南不出土门镇,北接洪洞境内。这一带凡有婚丧嫁娶、宴请宾朋,早饭都是河西蒸饭臊子面。

主要食材

黍米、红枣、红芸豆。

分类

晋南民间美食

口味

香软、糯、甜。

营养成分

  1. 黍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
  2. 红芸豆是山西特产,颗粒硕大、色泽鲜艳,兼有营养药用价值,营养健康,延年益寿。历来是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畅销货。
  3. 红枣,又名大枣。特点是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具有滋阴补阳,补血之功效。

生产制作

制作蒸饭的流程非常多,将黍米放在水中浸泡6-7小时,另将红芸豆也在水中浸泡6-7小时,放在锅中煮熟备用;在大铁锅上放上铁鍻;铺上蒸饭片,一层黍米一层芸豆,一层红枣铺放,上火蒸三个小时就好。出锅后用蒸饭圪垛(带长柄的木球)来回碾压,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口感香软、糯、甜。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白糖。

食用指南

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将蒸饭切成饼状,用油煎成金黄色,撒上白糖装盘即可。

主要功效

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主治咳逆、烦渴、霍乱、止泄、除热、胃痛、不思饮食、肺虚咳嗽、烫伤等。

饮食文化

黍米生长在山西大面积的丘陵半坡地,较适宜抗旱性强的黍子生长,去了壳的黍子比小米稍大些,颜色淡黄。黍米和小米同生于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黍米的地位却要高于小米,西北地区有些地方还拿它做为糕点待客。[4]

视频

临汾宣传片高清版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