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图片来自books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历史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目前成为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论述有二元经济论、时间序列分析法及发展阶段论等。

介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的中央政府通过一系手段,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统一全国货币,建立统收统支的财政体系,强有力的控制了国家经济。1953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实行了类似于苏联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被称作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实行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的弊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趋向严重。

自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体制由旧有的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的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依然有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与日韩模式相似。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工业企业中的企业领导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服务业以及轻工业,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高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GDP总量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2551美元,东部沿海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两万美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对外贸易规模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173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2021年GDP总量17.7万亿美元,预计2030年之前中国GDP将超过美国。

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52-1976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轨迹宽幅振荡,计划调控痕迹明显,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可分为四个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后三个周期振幅减小。1959年创下GDP历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历史负增长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大陆经历长期战乱,经济波动和受创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在苏联帮助下开始恢复,以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为标志,优先快速发展重化工业替代进口巩固国防,而轻工业和农业处于一个次要地位。期间轻重工业投资比例为1︰7.3,严重向重化工业倾斜,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文章说法是:“基本奠定工业基础”[1]。又1955年出现经济过热冒进的苗头,后来“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内政治斗争的其中一个主题。毛泽东在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表达对反冒进若干做法的不满,称:“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扫掉了促进委员会,使六亿人民泄了气”。还说“反冒进离右派只有五十米远”。并要求要恢复促进委员会,“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章称:“这个批评,实际上是后来多次严厉批评反冒进和酝酿发动“大跃进”的开端。”

但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并导致大面积饥荒和死亡,同时中苏关系大幅恶化,经济协助完全终止。经济在1963年到1965年国家主席刘少奇领导下短暂恢复后,后来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冲击。到了文革结束后,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文章说法是“我们才不得不承认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2]。中国国家统计局称:“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43.1:56.9,轻工业产品严重匮乏。”

第二阶段

  1. ) 1977-1980年,恢复性增长周期。1976年负增长,1977年大幅恢复性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1979年,1980年继续恢复性增长。
  2. ) 1981-1990年,回落振荡周期。1989年出现投资消费双膨胀。1989-1990年,因应政治抵制导致的外商直接投资暴跌,进入两年“治理整顿”。
  3. ) 1991-1993年,快速增长周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1993年GDP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峰。其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经济高涨,政府管制撤废,进入市场经济阶段。
  4. ) 1994-2001年,软着陆周期。使过快过热的经济增长逐步降温,1995年-1997年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凸显总需求不足,出现通缩趋势。1998-2001年连续4年增长率下降,2001年达到回调最低点。
  5. ) 2002年至2014年,经济高涨期。此一轮宏观经济高涨主要来自钢铁、电解铝、汽车、住房、旅游、教育等。
  6. ) 2014年起,经济进入中高速成长期。首要目标以提高服务业为主,并在第二产业领域深化改革,以技术和创新两大方向并行。并压制房地产投机,使GDP回到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 之四:工业经济欣欣向荣. 中国国家统计局. 1999-09-17 [201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2.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民营经济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8-08-01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