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药化学相关内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让中医药学走进千家万户

中草药

中药化学的初步简介: 如果您对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您看这篇文章将会对您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中医药发展的发源地,中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平时的保健。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中医学,首先要了解中药学,了解中药学的基础就要进一步钻研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中药的最基础的成分,换句话说,一切中医药学的发展的都要建立在中药化学的基础上。 那么接下来我将带您走进中药化学,走进中药学,走进中医学。

中药化学 篇

第一章

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化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的学科。

2.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除少数品种外,大多数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等非人工制品。植物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发生着不同的生物合成反应,且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产生结构千差万别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须物质,如叶绿素,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等。二次代谢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作为前体或原料,进一步经历不容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碱类,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皂苷等。二次代谢对植物维持生命活动虽不起重要作用,但二次代谢产物大多具有特殊,显著的生理活性。

3.发展趋势 我们的先祖们在中医药的实践中,曾在中药化学的领域内创造出不少领先于世界同时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例如开创了无机化学制备药物的先河,有的药物仍然在临床中应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协作是科学发挥在那的动力之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最易实现沟通并达到共识的研究领域,必须在遵照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努力与现代化生物,医学等领域密切结合才会更有生命力。从中药中寻找药效成分,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第二章 1.糖类化合物 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称为碳水化合物。低聚糖:水解后生成 2 ~ 9 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蔗糖(D-葡萄糖-D果糖)

麦芽糖(葡萄糖1→4葡萄糖)

多糖:水解后能生成多个单分子的,称为多糖。

如:淀粉、纤维素等

2.苷类化合物 苷类又叫配糖体或糖杂体等,是一类极为复杂、涉及面极广、数目庞大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其生物活性及药物效用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化学成分。英文命名常以-in or -oside作后缀,如葛根黄素(puerarin)、葛根黄素木糖苷(puerarin xyloside)。苷是糖的衍生物,是糖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储存形式,因为苷经水解后能释放出糖。

第三章

1.醌类化合物 醌类成分容易被还原为二元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容易转变为醌,所以它们起到了电子传导的作用,加之它们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容易参与生物的生化反应,从而促进或干扰了某些生化反应,从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抗菌、抗癌、抗病毒、凝血、生物氧化反应中辅酶)。

第四章

1.苯丙素类化合物 天然存在的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基团的酚性物质。苯核上常有羟基或烷氧基取代。

苯丙素类的存在关系到植物生长的

调节作用和抗御病害的侵袭作用

第五章

1.黄酮类化合物 又称黄碱素。化合物数目很多,在植物界和中草药中分布很广。

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类植物中;

苔藓类植物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较少;

藻类、微生物、细菌中未发现黄酮类化合物。1993年统计的该类化合物已超过4000个。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是羟基衍生物,有的带有甲氧基或其它取代基。此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少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第六章

1.萜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 随着对萜类化合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化学结构共同特征归纳总结的萜类化合物的定义显露出不足之处:

利用现代分析手段无法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寻找到异戊二烯。

某些萜类化合物无法划分出异戊二烯单元,如下图。

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发现焦磷酸异戊烯酯的存在,并明确了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历史发展

国外,最早于1803年由Derosne从鸦片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从生物界分离得到一万多种生物碱。我国对生物碱的记载见于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17世纪初在《白猿经》一书中有从乌头中提炼出砂糖样毒物作箭毒用,该物质应是乌头碱(aconitine),这比欧洲科学家早二百年左右。

虽然19世纪初提出不少生物碱,但当时并未确定结构式,直到19世纪后期,才首次搞清毒芹碱(coniine)的结构,对于复杂结构生物碱结构式的确定多在20世纪中期。现在由于分离及测定技术发展较快,一个化合物的结构已用不了多久便可确定。

当前,生物碱的全合成和半合成工作、构效关系的研究和结构改造工作也发展迅速,如自美登木中提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极微量生物碱美登木碱(maytansine)是结构复杂的含氮大环化合物,目前已有全合成的报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