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田乡隶属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位于黎川县西北部,东靠日峰镇,南接龙安镇,西连南丰县东坪乡,北邻南城县上唐镇。辖区面积136.3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63个自然村,97个村小组。2020年末,中田乡辖区有户籍人口1.48万人。

福银高速公路、黎川至中田段沥青公路过境;其中,福银高速公路境内长12.5千米。

2020年末,中田乡有工业企业2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1]

目录

历史沿革

中田乡,解放初期属黎川县第四区,1958年成立中田人民公社,1958年冬因修建洪门水库并入龙安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1968年又并入龙安公社,1971年再次恢复中田公社,1984年改为中田乡人民政府。[2]

中田乡下设七个行政村,乡属单位有财政、地税、粮管、邮政、电信、供电、六所,中学、中心小学和农技、农机、水利、人口计生管理站,以及信用、供销两社。

区划人口

中田乡境内区域面积136.25平方公里,所辖河东村、中田村、营前村、公村、竹际村、潢源村、会源村七个行政村,九十七个村小组,分布于63个自然村,2004年底人口13754人,耕地面积11000亩,山地20.5万亩。

历史人文

中田乡境内山清水秀,景观奇特,从中田顺水而流,洪门库区数十公里至洪门大坝山水秀丽。景观奇特,是水上旅游开发的理想景区。在明、清时代高中进士有30余人,现代的名人有陈丰端、陈裕琪、陈本真、席殊、博士后付卓,中田乡籍学子每年向国家输送大学生45-60名。文化古迹有鲁家祠堂等地。[2]

经济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黎川、生态黎川、开放黎川、和谐黎川”的发展思路,依托本地资源,发挥优势,描好招商图,念好山字经,作好田园诗,奏好水中曲,唱好和谐歌。一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促进财政增长。新引进恒祥铜业、建发伞业、中贤鞋业3家企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全乡种植南丰蜜桔9000亩、板栗5000亩、黄花梨2000亩,烤烟1200亩,食用菌800万筒,年产水产180万吨。三是关注民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施交通、教育、生产、生活等重点工程16个。2008年获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县经济发展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第二名、县财政工作第一名、县信访工作第一名、县计划生育工作第一名、县招商引资工作第四名。[1]

中田乡培植水产养殖产业。中田乡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水面大,中田乡可养水面达1.5万亩,而且水质好,无污染,水产条件得天独厚。为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中田乡把开好"大水面"作为强乡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具体做法:依托中佳水产开发公司,扩大公司+农户的联结范围,提高水产附加值,独立洪门库区绿色水产品牌;依托道子山、渡头、尧家岭等养殖基地,搞好各类鱼种的精养;抓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活水产品流通,使之成为全县水产品的集散地。做大做强南丰蜜桔产业。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便于管理、规模经济的原则进行开发,在现有种植面积3000亩基础上,争取开发荒山种植南丰蜜桔3000亩。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引起南丰蜜桔技术人才到中田乡联合开发,聘请老师授课传送技术,培养本土人才,提高种植技术,形成开发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后劲。强力打造烤烟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烤烟产业思路,不断壮大中田乡烤烟产业。确保种植面积750亩,力争1000亩,收购烟叶2000担。中田乡烤烟生产步入万担乡(镇)先烈。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使现有水面、山地、耕地向种养能手集中,支持运用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种养规模和经济效益。做优做强食用菌产业,种植品种由以前单一的茶菇发展到竹荪菇、蘑菇、杏鲍菇、大田菇等多个品种,中田乡种植食用菌达500万筒。五是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提高水面养殖效益。通过深水区网箱养殖、拦河筑坝、拉网、围库等扩大养殖面积,扩大优良品种和立体养殖,提高经济效益,中田乡养殖面积达1.5万亩,水产品总量达700吨,产值达250多万元,利用水面养鸭800万羽,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005年中田乡工农业总产值8970万元。

2006年,全乡工业总值达到了11315万元,比2002年增长2.7%,财政收入完成171.9万元,比2002年增长24%,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935元,比2002年增长了1231元,文教卫生、财贸工交、民兵、青年妇女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乡经济的稳步发展。

全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县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求真务实地做好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这篇文章。有效的调动了全乡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

立足乡情,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乡从加强和优化常规农业的基础地位入手,积极引导群众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建立,培植了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兑现优惠政策,推广良种良法,使粮食总产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农税减免和种粮直补等到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我乡新增水稻复种面积2600多亩,通过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全乡粮食总产达到了6300吨,仅种粮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100元。

实施"山上再造工程",建立"绿色银行"。我乡抓住库区开发等扶助政策和机遇,结合林改政策,大力做好了造林种果文章。五年全乡共完成造林16600多亩,全乡封山育林面积15000吨,其中营造用材林6000亩,落实退耕还林面积2600多亩,重点扩展南中密桔种植8000亩,形成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做大水产养殖规模,提高水面养殖效益。我乡水面积1.5万亩,2010年来水面养殖面积增加到9200亩,并大力推广网箱养殖、人工投饵等技术。引进了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质鱼种,使我乡水产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去201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1500吨,总产值达到525万元。

做强畜禽养殖业,夯实全县养鸭基地的地位。充分利用果园和水面面积大的优势,大力推广猪--沼--果模式,2006年全乡利用果园养殖三元杂交商品猪1.3万头,全乡年均销售鸡鸭150万羽,利用水面、稻田养鸭100多万羽,逐步形成立体种养的生态格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搞好技术服务,快速发展烤烟业和食用菌产业,我乡烤烟业从无到有,2006年全乡栽种烤烟800亩,实现税收19万多元,食用菌产业产种茶菇800万袋,竹荪菇500亩。使我乡产业结构调整跨进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支柱产业优势在农民增收中突显成效。

全乡主攻工业,繁荣发展第三产业

乡政府一直把主攻工作业作为拉动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一是通过企业转制,注入活力,激活了老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本乡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了种养、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在优化投资环境、树立诚信上下功夫,把"亲商、为商、富商"落实到行动上,吸引了不少客商来我乡投资,五2010年来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2005年我乡引进外商企业4个共投资近30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招商引资工作名列全县第三,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三是继续扶持和鼓励当地群众兴办私营企业和服务行业。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使全乡群众兴办私营企业和从事生产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表示回乡办企业。[3]

社会事业

新建幼儿园、卫生院、烟站,投入1000余万元兴建烟水烟路工程,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乡村公路20余公里,千吨万人的集镇供水工程基本建成,投入500万元建设5个新农村示范点。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中田乡新农村建设点有琪路坑、进贤三村和昌家山三个点;实施"民心"工程,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完成了公村--潢源、公村--竹际、潢源--会源的路基改造,水泥硬质化工程下半年即将开工;为10个自然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近1000余人口饮水难问题;兴修水利工程5处,桥涵3处;完成了公村村的烟水工程,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巩固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环、孕检和四术到位率达95%,完成二女户结扎5 例;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农村低保143户共294人,发放补助7.8万元,农村合作医疗补助9万元;五是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尽力将上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未发生一起重大群体上访事件和安全事故;六是乡镇面貌焕然一新。在乡镇范围内开展"五整治、三建设"活动,让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市民。

所辖村屯

老亭新村位于河东村,离县城12公里。自然村现有70户,280人,建设用地面积14600平方米,耕地60.8亩,林地980亩,现有劳动力127人,主导产业以蜜橘为主的果业500亩,水产养殖500亩,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果业和养殖业。2007年人均纯收入408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增长17%。

党建工作

中田乡做好农村党建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抓好发展上来,统一到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上来,统一到拼搏奋进、真抓实干上来,统一到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上来,进一步凝聚起万众一心奔小康、万难不屈谋进位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切实加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能、工作效益、工作效果;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