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江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青弋江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中江塔

馆藏地点:芜湖市新芜区沿河路青弋江口

所属年代:明

类 别:古建筑

公布时间:2004年10月28日

文物级别: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

关于中江塔,在芜湖坊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芜湖曾经有一条千年黄鳝精(另传鲫鱼精),常常引起水患;遂修两塔镇其首尾,中江塔即镇其首,而小九华的赭塔则镇其尾。

历史发展

中江塔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

乾隆年间,这里有一个传说。积福阁里的汪和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衣。

一天,他望着中江塔大呼:“好蜡烛!”听者不解其意,以为他讲疯话。

第二天,宝塔果然起火了,焚烧数层。

原来塔顶是两层六面窗户,悬挂油纸灯笼照明,为夜间过往和入港船只导航,守护人一时大意酿成火灾。

从此,中江塔顶没有修复,光秃秃如同盖上一口锅。

1988年市政府拨专款整修已呈老态的中江塔,恢复了宝塔应有的风貌,加上塔尖,挂上风铃。

明月中秋之夜,江波荡漾,水天一色,流年此处,可见塔影卧江,徐风吹过,飘来悠扬的乐曲,和着叮当铃声,犹如身处梦幻之境。

形状

中江塔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但“工未竣”,“折损二层”。

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乃落成”。

一、二层建设于明代,三、四、五层建设于清代,前后跨越了60年。

形成五层八角风水塔,“以镇水口”。

塔为砖石结构,高35米,当时建成的时候,中江塔是有刹有檐的。

每层每面均有一门,门两边各有一窗,专供夜间置灯,导航来往船只,故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该处的小塔就成了长江、青弋江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也是船只进入芜湖的航标。

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

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

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

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

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

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中江塔的外形与一般佛塔不同,除顶层略有收缩外,余层几乎呈立柱形。塔顶浑圆,所以人们誉之为“中江一柱”。

清初萧尺木《太平山水图》组图中《范罗山图》左下角处,就绘制了中江塔。

夜间从一门二窗射出光亮,为往来船只夜间导航,这也是中国式的“灯塔”,告诉过往船只芜湖到了。

作用

中江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胜收。

入夜,月华皎皎,渔火点点,月升影移,波荡影晃,伴之涛声铃声,更令人陶然悠然。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该处的小塔就成了长江、青弋江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也是船只进入芜湖的航标[1]

中江塔历时60年建成,跨明清两代,融明末清初建筑风格于一身,成为芜湖周边远近皆知的古建筑。

古时候兴建此塔,除有镇住青弋江口,守持长江中流关锁,具有军政经济意义之外,还可弥补芜湖神山、赭山、镜湖、白马山等六秀之不足,以增添芜湖景色。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中江塔,屹立江口,独显其身,望大江东去,观人间变迁,成为锁定在江城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

双江塔影

“双江塔影”系芜湖十景之一,原名“双流夕照”。“双江”指长江和青弋江,中江塔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诗曰:“大河澎湃小河姣,际会双流在楚皋。共映夕阳荣宝塔,独擎彩笔绘今朝。千年古韵翻新韵,万里歌潮涨浪潮。绝似蓬莱仙圣境,流连忘返任逍遥。”

文物保护

2004年10月28日中江塔被评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打卡地标:安徽芜湖市弋江区青弋江临江桥、中江塔、十里江湾公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