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本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本土西方世界對由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核心地帶的稱呼。[1]

範圍與中國最近的漢人朝代明朝的疆域的漢族聚居區,即兩京十三省(亦稱關內十八省、內地十八省等)大體一致。此區域包括遼東都司,也就是當代東北的遼寧地區。

詞語起源

「中國本部」與英文「China Proper」是對等詞彙,但兩者的關係,尤其是「中國本部」是否是由「China Proper」翻譯而來,仍待進一步考證。但英文概念及名詞「China Proper」最初使用的時間,難予考證。根據美國的中國專家何漢理的研究,該詞早於1827年即有使用。但英國人威廉·溫特博特姆在1795年介紹清帝國統治下之中國的書中,已經提出了「China Proper」的概念。溫特博特姆將明朝之十五行省的疆域歸入中國本部概念(China Proper)作介紹。

英文「China Proper」的字面意思,是「嚴格、純粹、本質、自身意義上的中國」。有人認為,「中國本部」的概念,並不一定來自英文的「China Proper」,而是直接來自「一十八行省」。內地十八省指清朝將原明朝漢人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省)分為江蘇、安徽,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

也有人將「China Proper」翻譯為「中國本土」。這種稱呼容易跟殖民時代的英國及法國的「本國」或「本土」概念類同;然而清朝的領土擴張與英法的殖民領地擴張有諸多不同之處,中國的新領土也未被簡單視作中國本部在外族地方的殖民地。同時,也有人將「中國本土」一詞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中國本身的領土,即「中國疆域」,而與「China Proper」的本來意指形成較大偏差。[2]

國人見解

清朝"一十八行省"作為滿洲中央集權統治漢族地方的政治架構,是已經存在的。清末與民初,革命黨人與共產黨人也都接受並使用「中國本部」這個概念,見諸鄒容的《革命軍》第四章「革命必剖清人種」,孫文的《實業計劃》,中國共產黨二大達成的大會宣言與「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第一章「歷史舞台」,以及許倬雲等人的文章。

後來,由於中華民族概念範圍的擴大,中華民國及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國本部」一詞受到抵制。1950年代,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四講明代中,指責「中國本部」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來做侵略的口實」。現代,英文的用法已相當有限,主要用於歷史或地理研究;而中文已絕少使用,不為多數當代中國人所熟悉。

實際涵義

中國本部又稱為「中國本土」,英文的對應詞同為「China Proper」,但中英文概念的來歷都有待考證。有人說舊指內地十八行省(即晚明漢人統治區中的兩京十三省),清朝將領土分為內地十八行省和外圍的東北、蒙古、新疆、西藏五部分。在清朝末年,內地十八省被一些中國人稱為「中國本部」,意指歷史上中國的心臟地帶,或相對於不斷變動的中國外圍之邊疆地區(包含亞洲內陸地帶與其它地方)。該名稱的出現,具有政治意味,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黨人亦以中國本部的十八省作為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範圍。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漢族居住地域也在發生變化,由於清朝末年漢族人口大量移民東北,東北也被看作也看作中國本部的一部分,如《中共二大決議》中的中國本部就包括東三省。而隨着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全國的統一,對漢人的居住範圍的限制逐漸取消,漢族的居住地域擴大,以及政治家的同化民族統一全國的需要,中國本土的概念被較少提及。

相關爭議

中國心臟區域十八省的範圍在清朝時期,和民族分布有一定關係;辛亥革命之前的革命黨人亦以十八省為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範圍。但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行政區劃頗有變遷,「中國心臟區域」已不再對應於人種、人口統計、或中國內部的行政區界。

有一個解釋是認為「China Proper」或「中國本部」、「中國本土」等詞句是用以將像英國與法國這樣的國家區別自其殖民帝國的同樣架構,然而「China Proper」以外的地區不同於英法的殖民地,這種說法通常會使中國人解釋為冒犯,甚至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侮辱;但其實使用者不見得有如此的意圖。第二種方式是參考使用「漢族聚居地」或「漢族區」,但由於漢族已經恢復古代歷史上的情況成為東北、內蒙古大部的主體民族,於新疆與西藏也多有定居,因此這一說法亦不確切。另一個可用的說法是「中原」,在古籍中提及蒙古或滿族入主「中原」時,代表他們占有「China Proper」,但現代「中原」主要指的是華北平原,或者單指河南地區,因此此詞過於狹隘。最後一個可能的稱呼方法是「一十八行省」或「十八省」,其為清朝治下,約略等於中國心臟區域的十八個行省。但「十八省」的說法對現代中國人來說相對陌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轄有包含23個行省在內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

行政改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原先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做了改動與調整,使得這一概念又有變化。河北省得到了張北地區和承德地區。西康省東部重新被劃入了四川省。廣東省欽廉地區被劃入了廣西,相反廣西懷集地區卻劃入了廣東,同時將屬粵省(兩粵)的海南島建省,此舉使廣東本來與越南接壤、廣西並非沿海省份的地位改變。

蘇皖邊境也有多次微調,最大一次是江蘇省用碭山縣,蕭縣交換安徽省盱眙縣泗洪縣,以及天長市部分鄉鎮。冀魯豫邊境也有微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