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蔬菜花卉学科唯一的国家级公益性专业研究机构。研究所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学科及产业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问题开展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创新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组织全国重大科研协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出版全国性学术刊物,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研究所,推动我国蔬菜花卉科技整体跃升。
机构简介
截至2020年,研究所现有职工2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53人,副高级职称75人,博士生导师[1]34人,硕士生导师69人;累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9人;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级人才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1人,优青获得者4人,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5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
研究所现有管理服务部门7个,分别是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研处、财务处、成果转化处、后勤服务中心、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室10个,分别是种质资源研究室、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室、茄科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室、葫芦科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室、栽培与采后技术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花卉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室、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室、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室。设有科技支撑部门1个,期刊编辑研究室。此外,研究所还是中国园艺学会的挂靠单位。
科研平台
研究所相继建有作物细胞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国家花卉改良中心、国家蔬菜科技创新联盟、农业农村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北京)分中心等省部级平台13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子育种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代谢组学平台等院级平台7个;中-荷蔬菜遗传育种联合实验室(北京)、中-俄蔬菜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联合实验室、中-捷菌根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及研发中心共5个。
建所以来,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1项,省部级奖励68项。建成了保存量世界第四的蔬菜种质资源库;育成审定、登记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蔬菜花卉品种[2]700多个;创新并推广了地膜覆盖、韭蛆绿色防控等重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十年来,累计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54篇,应用基础领域实现了研究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这些成果的应用有力支撑了我国蔬菜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下一步,研究所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的要求,针对蔬菜花卉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一是面向世界蔬菜花卉科技前沿,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研平台,重点在种质资源、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后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创新和储备一批公共性、前瞻性基础理论和方法。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重点解决高端优质品种资源匮乏、绿色安全生产等“卡脖子”问题;加大产业走出去力度,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蔬菜花卉研究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企融合发展,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蔬菜花卉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保障蔬菜花卉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民用上绿色环保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的蔬菜花卉产品。
参考文献
- ↑ 博士生导师有了明确选聘标准,搜狐,2020-10-07
- ↑ 干货丨80余种园林春播花卉品种推荐 ,搜狐,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