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之北周武帝灭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详细解释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圖片來自六图网

详细解释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难,更对中国很多文物古迹构成了严峻损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原文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难,更对中国很多文物古迹构成了严峻损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第2次的废佛作业发生在北周武帝之时,距北魏太武帝的废佛,约有一百一十余年。武帝宇文邕,继明帝往后即位,后改元保定。北周继西魏往后,统领关陇区域,这一带从晋代以来佛教盛行,其间长安曾有鸠摩罗什的僧团在此长期译经布道,影响很大。其时,全国的僧尼有两百多万人,梵宇有三万多所。北朝的历代帝王,不少都笃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礼敬沙门,但因为他励精图治,专心想用儒术平治全国,因此最重儒术。他在亲政前,曾多次招集臣僚、沙门、道士谈论释、道、儒三教的疑问。其时,他对佛教并没有格外憎恶架空的观感。明显的,他后来的废佛方针,主要是遭到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影响。

卫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知晓阴阳历算,性格谲诈。年少时随益州野安寺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赤贫,佯装狂放,以吟诗咏赋来获取声名,并四处向人预卜将来。后来落发,从四川到长安,结交北周权贵。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寺塔佛像对国家治安无益,应当删减。完全改造佛教,将佛教归入王法的规范中。以经济方法改造佛教界贪婪溃烂的习尚。据《广弘明集》卷七记载,卫元嵩的奏文共列有十五条:劝行大乘、劝念赤贫、劝舍悭贪、劝人发露、劝益国民、劝獠为民、劝人和合、劝恩爱会、劝立市利、劝行敬奉、劝寺无武士、劝立无贪三藏、劝少立三藏、劝僧训僧、劝敬大乘戒。

卫元嵩着有《佛道二论》,论辩大小乘;又着有《齐三教论》七卷,阐扬会通三教的思想。他以为其时佛道二教崇尚空论,违反大慈为本、安泰众生的立教主旨,建议应当用古代圣王的治道来纠正这些害处。他的论点,刚好符合武帝的心意,因此遭到重用。

又据《广弘明集》卷八记载,其时民间广泛撒播着一句谶语,说“黑衣当得全国”。坚信谶纬之学的武帝,对此预言十分忌讳,卫元嵩和道士张宾就乘机诬蔑佛教,指沙门身穿黑衣,必为国禁,道士穿黄衣,必为国祥。武帝信赖他的话,逐渐重道轻佛。天和四年,先后四次招集佛、道、儒三教专家,论议教义的凹凸。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但因几回聚众谈论,三教各不相谋,因此悬而不决。后来甄鸾上《笑道论》,道安上《二教论》等书,竭力为佛教辩解,破斥道教。武帝关于佛道二教互相攻击,极感不快,敕令暂时放置二教好坏的谈论。建德二年(五七三)十二月,又招集群臣、道士、沙门等,争辩三教先后,效果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终究。如此一来,致使佛教界的剧烈反响,先后有猛法师、道积等人的抗旨直谏。建德三年,武帝已决计毁佛,招集僧道二众在太极殿争辩,张宾竭力斥佛扬道,却被智炫法师论破,武帝乃亲身升座,试图加以论难,不料智炫法师应对慈祥,陈义甚高,武帝在震怒之下脱离太极殿。次日,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燃烧经像,勒令沙门、道士落发。其时,被逼落发的沙门有二万多人,关陇一带的佛法被损坏殆尽。

建德六年,北周灭了北齐,武帝又对北齐之地施行排佛方针,焚毁悉数经像,废四万所寺庙,被逼落发的僧尼达三百余万。北方佛教一时之间隐姓埋名,史称周武法难。次年,武帝罹患剧疮而亡。宣帝、静帝相继即位,佛教才又逐渐恢复。

在周武帝废佛往后,部份僧侣混迹民间,或逃匿山林,还有部份和尚则南渡陈朝,因此推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