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原四大名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原四大名刹

中原四大名刹,是指中原古代四大佛教名寺。即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汝州风穴寺,历史以来本没争议,但现在各地竞相发展旅游业,南阳水帘寺香严寺、商丘民权白云寺栾川县白云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县的南海禅寺、等一起加入了现在的所谓的四大名寺之争。 据《河南省志》、《河南府志》、《开封府志》、《直隶汝州志》及河南乡土教材《河南历史》等记载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汝州风穴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正文内容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简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等。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中国早期佛寺建筑,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后因融入民族风格,遂呈新貌。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汝州风穴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河南洛阳白马寺

T0197afefa0c0d5e0f61.jpg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0公里, 背负邙山, 南临洛水。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1]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 ,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2]

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区西北12公里的少室山阴,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A9d3fd1f4134970a9d8f206696cad1c8a6865dfe.jpg

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山门殿、锤谱堂、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达摩亭、文殊殿、钟楼、鼓楼、紧那罗殿、六祖堂、千佛殿、锤谱殿、地藏殿等,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 座。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城内自由路西段,创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初名建国寺。传说原为战国魏公子

无忌--信陵君的宅院。后寺院毁于战火,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重建。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诏改寺名为大相国寺,御书"大相国寺"寺名,以纪念自己从相王当上皇帝。到了宋朝,大相国寺作为京都最大的佛寺,因受皇帝崇奉,地位日益隆高,成为名动天下的皇家寺院,鼎盛时期辖64禅院、占地540亩。

宋太宗、真宗均出资对大相国寺进行大修,寺内更是名僧辈出。现在的大相国寺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的,占地30亩,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有正门、二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由新加坡灵山寺赠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1993年安奉于寺内。

河南汝州风穴寺

2016030910 84c9de1f3fe27f86b2d49lPqVSGgznDR.jpg

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位于中国河南省汝州市市区东北9公里的少室山南麓的山峦中,拥有唐塔等历代古建筑和中国第三大塔林,是一处兼具文化与自然特色的古迹。1988年,风穴寺及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原名香积寺,至隋代改名为千峰寺。唐代进行了扩建,易名为白云寺。寺庙地处嵩山支脉少室山的南麓,寺东南山侧有穴,天变而出风,故山又名风穴山,寺也俗称风穴寺。此后历代尤其是五代、明代和清代,都对寺庙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

建筑特色

风穴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建筑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条件布局,整体具有园林的风格。全寺现存建筑140余间,多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时所建,主要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方丈院、地藏殿、观音阁、钟楼、藏经阁、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钟楼、毗卢殿和中佛殿历史悠久,保存最好,价值较高。

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由唐玄宗赐名,供奉佛教禅宗七祖贞禅师的舍利。塔高22米,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外廓呈梭形曲线,每层均悬挂风铎。塔刹由覆钵、相轮、宝盖和火焰组成。整个塔造型优美,比例匀称,是中国现仅存的7座唐塔之一。

500 wKjBw1bfiBeASAKbAAIykq-CJW0459.jpg

中佛殿是典型的金代建筑,坐落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进深俱为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和二菩萨、二弟子像,殿前多明清碑刻。钟楼和毗卢殿建于明代。钟楼又名悬钟阁,建在6米高的石台上,为三重檐歇山顶式楼阁,楼内悬挂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的大铁钟,重约800公斤。毗卢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是全寺最大的木建筑。其殿前有月台,四隅置石兽,殿内中部为神坛,横占三间,上置明永乐七年(1409年)周藩王所赠白玉石佛一尊,高2米多。院落内还有铁佛一尊,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铸。

风穴寺外有奎光塔,和寺内的至高点望州亭遥相呼应。寺院周边的山坡上还分布着上下两处大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砖塔石塔146座,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东长清灵岩寺,位居中国第三。全寺周边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风景幽美,现已辟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

河南南阳水帘寺

水帘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和开封大相国寺并称"当代中原四大名寺"。水帘寺是中国临宗的重要道场,也是豫南鄂北地区佛事活动中心,河南省南阳市佛教协会就设在寺内。

水帘寺始建于年代已湮灭不可考,拒历代碑刻记载,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来,水帘寺时遭兵灾匪衰、据《白云宗谱》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徵山宗林寺长老、法传临济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台归,路过桐柏山麓,睹云林峰峦,遂小住此山,并收徒传法,开坛布教。至1949年前,寺院业已荒废。1949年后,又有僧人在此结茅居耕,至"文革"时期僧人离散,千年古刹湮设于枯木败草之中。

2016030910 9e95c20f5c0da63e5678bhyoUl0Khrgm.jpg

1983年起,水帘寺在传虚、印恭、妙侠法师的主持下,开始了大规模重建修复工作。自1983年至1993年间,水帘寺先后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楼、毗庐殿、天王殿、山门、僧房楼、功德堂、观音禅林、罗汉堂、竹林精舍、华藏图书馆、佛教宾馆、素餐馆和各类房舍共180间,建塔园一处,石拱桥五座,石栏杆三百多米,石踏步九百多阶。

扩坡围墙二千多立方米,拦河坝一座,护河提八百多立方米。殿内供奉有各类佛菩萨像128尊,大型木刻金刚经12面,泰国大小铜佛五尊,大钟一口重1.2吨,大鼓一面直径1.3米,宝鼎一幢高3.6米,各类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类石碑16通,珍藏《频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协会赠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经书二万余册。台湾观音寺住持如俭法师赔玉佛一尊、台湾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红祖衣一件。至此俨然一座百宝庄严的梵宇佛刹巍然落成。

1993年10月28日,水帘寺举办了佛像开光、迎奉藏经及方丈升座法会,全国19个省市的佛教四众弟子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港、澳、台地区的佛教团体代表出席法会,盛况空前。

水帘寺附近有水帘洞,自古以来便是游人汇聚、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水帘洞距地高约二十余米,同内有泥塑猕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酒在石钵中叮当有声。洞口被山顶倾泄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有阶绨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沁人心脾。

二百年来,桐柏山佛教慧灯常明,代不乏人,著名的法师有马喝奈和尚、月霞法师、了贵法师、通道法师、真空法师、传杰法师、海墨法师、印恭法师等。伟虚和尚、印恭法师和妙侠法师为水帘寺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传虚法师1908年冬月诞生于河南新乡,1986年春圆寂。印恭法师1930年生于湖北隋州,1993年圆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