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哼哼唧唧坚决不讨论 | 贡献2022年7月5日 (二) 10:3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中印战争

名            称 : 中印战争

地            点 :阿克赛钦、藏南地区

时            间 : 1962年6月至11月

  参   战   方中国印度

结            果 : 中国获胜,印度惨败

 伤 亡 情 况 :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主要指挥官张国华布里吉•莫汉•考尔

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指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1]

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目录

基本介绍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西藏、新疆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其占领范围。至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而后,又侵占了中段2000平方千米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3.3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1959年,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同时不断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两个武装冲突流血事件。从1962年4月起,印军入侵中国领土变本加厉,至战前,仅在中印边境西段即建立了43个侵略据点。9月,印军第7旅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并连续进攻驻守择绕桥的中国边防部队哨所,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中国边防部队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中国政府曾多次向印度政府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印度政府拒绝谈判,并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2.2万余人的兵力。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企图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

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于10月20日被迫在东、西两段同时实施自卫反击战。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第7旅沿克节朗河右岸一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印军第7旅。接着兵分五路反击,于24日收复达旺地区。东段其他地区的西藏边防部队同时向当面入侵的印军实施反击,拔除印军侵略据点10余处,进逼瓦弄。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发起反击后,首先全歼了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等地区的印军,而后向巴里加斯地区转用兵力,于28日收复该地区,拔除印军入侵据点37个。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3项建议,又遭印度政府拒绝,并于26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进行战争动员。至11月中旬,印军在边境的兵力增至3万余人,并于11月14日和16日,再次全线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以东段的西山口—邦迪拉为主要反击方向,以一部兵力正面钳制,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回,集中主力沿西山口两侧实施迂回攻击。18日晨,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了德让宗、打陇宗、邦迪拉及其以南鹰窠山口等几个山口,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东段瓦弄等方向反击作战部队攻占了瓦弄、梅楚卡、塔克辛等地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同时向当面入侵的印军实施反击,拔除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6个据点。至此,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侵略据点全部被清除,入侵印军遭到彻底惨败。

在打退印军入侵后,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主动后撤。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遂于11月22日零时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全线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线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千米以内地区。停战后,中国政府主动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交还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全部印军被俘人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共毙印军4800余人,俘3900余人,打退了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在国际上开创了胜利军队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的先例。

事件背景

地理位置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

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

历史原因

引起战争的根源

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埋下了中印争执的根源。

双方谈判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2]

独立后的多次侵占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印度政府依然继承英帝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印度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将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并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局势紧张

1959年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同时将西段边境中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

印度当局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改变已形成的边界状况,造成了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

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同时进行了多次军事侦察活动。

外交交涉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但这次的会晤并没有取得进展。

自卫反击

在印度集结兵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冲突的形势,中国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全歼了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28日,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反击。

和平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于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20公里,脱离接触。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10月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

印度政府拒绝了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到11月中旬,印度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中国发动进攻。

再次反击

(1962年11月16日~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战争尾声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中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年11月30日,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方案,在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范围内派驻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每个民警检查站的人数可配备一个排到一个连,在部队撤出20公里地区后,即正式设立。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26个,即东段16个、中段3个、西段7个。

东段:

沙马(下察隅镇向南公路盘头)

呷枪/嘎枪(位与上察隅镇西北直线距离42公里处)

布宗(上察隅镇向西北方向公路盘头)

格当(墨脱县东北部的一个乡,未设)

得岗寺/得儿工村(墨脱背崩乡东南,位与雅江之东)

地东(墨脱背崩乡的雅江之西)

鲁霞(米林县丹娘村鲁霞村)

甫伊(米林县羌纳乡)

来果桥(米林县正南)

塔马顿(米林县里龙乡正南公路盘头)

马及墩(隆子县杂日乡公路盘头)

陇(隆子县准巴乡以东公路盘头)

共那(隆子县)

新达/卡达(错那县卡达乡与达)

曲拿/浪波(错那县浪波乡,21世纪后称兰普乡曲拿村)

肖(错那县城正南公路盘头)

勒(错那县的勒门巴族乡)

事件过程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3]

事件结果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缴获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4]

中印边界现状

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6.7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5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境的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且陆续向该地区迁入了70多万人。 中国不承认该邦合法性。

相比起来,中印边境中段的问题最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不过中段依旧属于争议地区。

西段边境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南端和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交界处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主要是中国控制下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长约600公里。

影视作品

印度方面由政府指示在1964年抢拍了宝莱坞的“抗中国策电影”:《Haqeeqat》(中文译名为:严峻的现实),在这部电影中,印度导演:奇坦•安南从国内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英勇无畏的印度官兵”,然后又从当时反共的南越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穷凶极恶的中国解放军官兵”,所以整部电影的对白语言是印度语和越南语。[5]

视频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相关视频

中印自卫反击战
20131207《档案》中印边境风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