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蛩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蛩蠊
中华蛩蠊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 中华蛩蠊
拉丁学名: Galloisiana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 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 纲: 有翅亚纲
目: 蛩蠊目
科: 蛩蠊科
属: 蛩蠊属
种: 中华蛩蠊
分布区域: 吉林长白山新疆喀纳斯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蛩蠊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
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名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1]

形态特征

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略狭,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

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齿状突起。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略长,顶端尖。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前胸背板长略胜于阔,前端较阔,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四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狭。后胸背板阔约为其中长的1.7倍。

腹部背板IO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阔,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状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弯曲的锥状体。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4根,外侧面光,内侧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胜节略短于腿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卵形,爪单齿。中足腿节显较前足为细,各侧面着生刺状毛;腔节约与腿节等长,各侧面具刺状毛,端距2根,附节同前足,后足腿节显较前、中足细长,背面具刺状毛2行,内侧面1行,腹面内沿10-12根,外沿7书根,胶节长于腿儿 跑节显长于前、中足附节。

生态习性

国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行夜晚活动,主要为爬行。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上及洞穴中。杂食性。以植物和小虫为食。繁殖:卵生成长:变态不明显。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5年,中国昆虫学家在中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区首次发现了这种蛩蠊目昆虫,后正式被命名为“中华蛩蠊”。
1988年,中华蛩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中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

參考來源

  1. 中华蛩蠊概述(附图),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