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刺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中华刺鳅属鱼类。身体略侧扁,极延长似鳗鱼状。头小而往吻端略呈尖三角状。吻稍长,口中大,末端可达眼睛直前,上唇延长而略往下垂。背鳍前部之硬棘部起于胸鳍后缘直上方,各棘均短而分离。背鳍、臀鳍与尾鳍完全相连而不可分;无腹鳍,胸鳍略小。身体被有极细小之鳞片;体侧约有40个宽而略相连的宽横带,横带中央部为较深褐色之横纹,横带与横带之间为淡白色之极窄间隔。体背部和背鳍软条基部为略规则之六角龟纹,背鳍软条部上半部和尾鳍均满布白色圆形斑

简介

中华刺鳅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Travers于1984年重新划分了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并将中华刺鳅归入鳗鳅科(Chaudhuriidae)。该分类引起了Kottelat等、Britz等鱼类学家的强烈反对,他们一致认为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Kottelat等通过形态学特征分析,为中华刺鳅独立建立了中华刺鳅属(Sinobdella)。Britz分析了中华刺鳅和其他刺鳅属鱼类的骨骼形态,发现2个独特的骨骼特征,即外翼骨与后筛骨之间独特的半月板软骨关节,以及coronomeckelian骨独有的细长形状和后向移动位置,从而认同了前者的分类。国际上包括Fishbase数据库在内普遍接受Sinobdella sinensis这一学名和分类,而中国国内关于中华刺鳅的争议主要集中于种名。大多数中国国内学者认为中华刺鳅的正式名称为刺鳅,学名为Mastacembelus aculeatus,属于刺鳅科刺鳅属。倪勇等认同其属于刺鳅科刺鳅属,但认为其种名应为中华刺鳅,学名为Mastacembelus sinobdella。

评价

杨丽萍等以中华刺鳅的体斑纹、可量与可数性状作为区别刺鳅属鱼类分类的依据。研究认为,中华刺鳅的体色与体斑纹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是变化的,且有时变化很大,难以作为稳定的鉴别依据。大刺鳅和中华刺鳅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研究对大刺鳅与中华刺鳅的眼下刺、前鳃盖骨进行比较,发现其区别极为明显。中华刺鳅的眼下刺位于眼前下方,不十分凸出,其最后端完全达到或超过眼球,但并未超过其眼球的中心线;大刺鳅的眼下刺明显凸出,其最后端并未达到眼球。中华刺鳅的前鳃盖骨周边光滑,而大刺鳅的前鳃骨后侧下方有4个明显的爪状尖突(刺),其中1个深入至大刺鳅的肌肉内,另外3个则暴露在外侧。这些形态差异可作为鉴别大刺鳅与中华刺鳅的重要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Kottelat等对中华刺鳅的分类,即为中华刺鳅单独设立中华刺鳅属(Sinobdella)。[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