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风向暖话风筝(潘耀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风向暖话风筝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东风向暖话风筝》中国当代作家潘耀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东风向暖话风筝

-东风向暖话风筝-

风筝,又称“木鹊”或“纸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记载发明于春秋时期。传说墨翟首创木质的飞鸟,造三年方成约可放飞一天,因其是木架结构且状如鸟雀,古人便冠名为“木鹊”;后经鲁班大师将材质改用竹子,随着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竹架纸糊的“木鹊”应运而生,纸可描绘图案且轻盈美观,还延长了滞空的时间,从此“木鹊”便改名称之为“纸鸢”了;原本“纸鸢”的引线如弦风来可以发声,另有竹笛等乐器安装在“纸鸢”上,于是可发出多种模拟音乐,有高人取了个“风筝”的雅号,这形象美妙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风筝的独特魅力,逐渐演变为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历经千年风靡全国名扬海外。现今,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年年都是场面火爆。八方来客慕名而来,熙熙攘攘盛况空前,还吸引数十个国家的海外来宾,齐聚春风荡漾的齐鲁大地,万众随风筝腾空起舞,狂欢于蓝天白云之下。今年迎来节日第四十一届华诞,想必一定会有惊喜亮相。

风筝,顾名思义是风和乐的载体,更是神秘和浪漫的化身,并且还很有些人性化特点。她向往远方却不忍私奔,迷恋蓝天依然情系大地,就拖一条长的线约束自己,也许她知道牵线主人才是真正的知音。风来了悠然升空嗡嗡作响,似有衷情要向主人倾诉;身在云端频频摇头摆尾,不忘与主人遥相致意。她是风之娇子与春风形影相随,任由风儿拨动琴弦和吹奏竹笛。忽而如筝鸣瑟瑟,忽而似笛音袅袅,管弦并举合奏出一曲曲天籁之音;又披一身彩霞翱翔碧空,形态“宛若游龙翩若惊鸿”,乐声柔情似水轻拂杨柳,声色俱佳多情动人。一番神游之后主人召唤,她便带着空中一览春色的喜悦,沿着弧形的线路缓缓而归,将温情和春意带回大地。

放飞风筝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古往今来,无论是公子小姐还是庶民百姓,也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凡夫俗子,大有人为之动情甚至痴迷。风筝诞生之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侦察等,后来逐步成为宫廷和民间的游戏,有人迷信风筝可以驱邪避灾,每逢清明放风筝时,就把疾病等不如意书写在风筝上,待风筝升天后断线以驱逐晦气;而更多的人视为一种休闲活动,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态度,视风筝为吉祥之物,放飞风筝迎接春天的到来。风筝之美,契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幸福追求,放飞风筝是对国泰民安的祈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风筝也是我的最爱,更是我童年梦想的游戏。年幼时制作技不如人,风筝都是小儿科的水平。用一张笔记本纸两边折叠九十度,用缝纫线牵引便飞了起来,青岛人取了个奇怪的名字叫“小豆腐”,其形态确实也像一方豆腐,没有翅膀竟然与小鸟儿为伍,很是神奇于是大崇拜,仰着头牵着线旁若无人欢呼雀跃,管它大街上汽车喇叭鸣叫。可惜有时空间有电线树木遮挡,宠爱的风筝不幸撞上可怜怜面目全非,眼巴巴地很是无奈。

小学二三年级时,可独自到临街的景山玩耍了,才发现这里才是放风筝的好去处,真个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时,一种叫“八卦”的风筝最为流行,骨架是竹子形状为八角,每一个角绘有“八卦”符号,实线为阳爻虚线阴爻,阴阳相配神秘兮兮。竹框架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是无骨的“小豆腐”的升级版。那时放飞“八卦”风筝标志着“入行了”。于是梦想搞一个自己的“八卦”,为了这个梦想可算是绞尽了脑汁,那个年代物资异常匮乏,搜集制作材料是一大难题,只好偷偷将菜店的竹筐抽下几根竹条,纸张只能在作业本上打主意了,终于将线绳等辅料也凑齐了,兴奋异常开始制作,这才知扎个风筝并不简单。第一道工序是刀削竹子,刚削了几根手掌手背已经是血迹斑斑了,好不容易糊上了皱巴巴的纸张,八卦符号还没画上就匆匆上山了。迎风左拉右拽横竖放飞不起来,旁观有内行人指点说,风筝太小且竹骨太粗难以起飞,就这样多日的辛苦就这样被枪毙了,还被小伙伴们嘲笑一番,那个狼狈就别提了。

我的祖籍是山东济宁市,孔孟之乡文化氛围浓厚,放风筝也是一大传统项目。据我父亲说他年轻时,在济宁城扎制纸风筝小有名气,自制关公的人物风筝,曾经在城头连续放飞了几个昼夜。迁居青岛后一度也放过风筝,我上学前曾经记得,家中墙上挂有灯笼、纸扇和风筝等,灯笼是宫廷式样的,纸扇上还写着毛笔字,风筝则有鹰鸟蝴蝶等。后来不知为什么都不见了,只是留了一把纸扇,扇面缝隙间黑墨写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但藏在抽屉里纸张已经泛黄。于是就有了向老父求援的想法。

这天趁老父高兴,故意摆开架势削制竹条,果然老父见我笨手笨脚样子,突然有了兴致帮我重新整理。只见他拿起刀轻松自如三两下,把竹条削得均匀有度粗细得当。一边还向我传授技巧,说做风筝三大步骤,分别是扎、糊和绘图。而扎是最关键的一步,材料最好是有韧性的竹青,捆绑的线绳一定要涂点浆糊,风筝扎得才牢固等。还有如何调整吊线和尾翼,如何根据风向放飞等等,一口气说了好多技巧知识。我那时脑子灵领会了基本要领,父亲拍拍我的脑袋表示满意。

果然是有一定功底,父亲利用我现有的简陋材料,一会功夫就扎制了一只风筝。太神奇了犹如变戏法,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杰作。样式简单而不落俗套,说这风筝的名字叫“筛子”,形体是正六角形骨架是细竹三根,每根大约四十公分长,按平面等距离于中点交叉,将交叉点用线绳扎紧,形成一个六角形状;六个缺口不用竹子框,而是用细线连接六个端点,而且是相隔两公分重复一圈,形成里外两个六角形;最妙的是糊纸方法,首先将内六角形整体糊满,外六角用剪好的彩纸穗子糊一圈,中间的六角形如同镶在花丛中;然后中间用毛笔写上一个“飞”的繁体字(飛),当时我尚不甚解其意,只是感觉有了一些文化气息;此后拴上倒三角的吊线,低端再系上布条的尾巴,至此大功告成。

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当天下午我的风筝就在景山飞上天了。恰巧那天风力较小,那些筋骨笨重的“八卦”飞不起来,天上只有轻薄的“小豆腐”,还有我的轻盈的“筛子”在飞翔,更显得我的风筝一枝独秀,彩色的穗子像是一头秀发,飘荡的尾巴颇似一条长辨,很像一位活泼的小姑娘迎风婆娑起舞,这时便知了“飛”字的妙意。当风筝飞到稳风层时,这空挡卷一个小纸卷,套在风筝线上风吹纸卷沿线上升,还发出一阵哨音,据说这是给风筝送饭,很精彩也很是有趣。当天我的风筝一炮打响誉满山头,令那些前些天嘲讽我“八卦”的哥儿们,俯首称臣纷纷围拢过来啧啧称奇。

儿时在父亲的启蒙下,掌握了许多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技巧。到了初中依然痴迷,独自制作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每到春天,我的心思就全在天上了。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其父亲家族大户人家祖籍潍坊,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学教师,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长辈。他扎制风筝技艺堪称专业,更有绘画功底为风筝锦上添花。多少年后老人家在八十多岁高龄时,还屡屡在青岛风筝大赛中夺魁。想当年同学家中的风筝琳琅满目,品种多得像博物馆,花鸟虫草无所不有,龙凤蜈蚣更是一绝,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经常向老师请教受益匪浅。日久我的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就上了一个台阶,经常炫耀在山头和广场。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好在依旧是痴心不改乐在其中。

有人说风筝是中国的独创,我想是不是独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风筝的内涵:他不但是一项浪漫美妙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更寄托人类走向太空的梦想。古老辽阔的天空是神秘的,自然界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生物类有雄鹰、大雁和花蝶等;风筝则别具一格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当今的飞机、卫星和飞船等飞行器,或多或少继承了她的血统和基因。风筝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现今的风筝已经是登峰造极。传统的风筝文化体系,分为三大流派,分别是宫廷风筝、文人风筝和民间风筝。在中国风筝著名的四大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中,北京宫廷风筝为特点,天津和潍坊则是文人风筝的聚集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年来潍坊风筝一骑绝尘,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鸢都”。

前几年得闲去了一次潍坊风筝节,那个场面和气势令人震撼,天上地下都是风筝的梦影,精彩绝伦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有人说:“潍坊人放的不是风筝,是人类的想象力”,此言精妙一语中的,你看那天上飞的无奇不有,只要是你敢想空中就有的飞。传统的现代的未来的,自然的人类的科幻的,统统粉墨登场遨游太空。你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非凡想象力,假若再有顶端的科技支撑,可以坚信未来的宇宙太空,人类一定还会有更多梦想成真。[1]

作者简介

潘耀宗,山东青岛人,大学学历,曾为下乡“知青”、乡村中学教师;回城后先后担任过工人、企业干部,挂职副乡长;“下海”南北漂泊十数年,历任上市公司高管,合资企业总经理等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