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是东莞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创办于1903年,今天我们承载着她百年的文化积淀,继承着她优秀的教育传统的同时,确立新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学校。

办学条件

学校现占地面积 4675平方米,校舍面积达7140平方米。教学班24个,学生1230人,教职工70人。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设施完善,24间课室配有两机一幕及多媒体教学平台,还拥有篮球场、乒乓球与羽毛球训练场等运动场地,另设有电教室、电脑室、舞蹈室、自然实验室、书法室、美术室、图书室、学生(教师)阅览室、科技小制作室、心理咨询室等师生活动场所,能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丰富、优质服务资源。

师资力量

在70名教职工中,25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大专学历,学历达标率 98.6 %:小教高级职称有43人,小教一级职称有23人。

办学理念

学校追求着以人为本为核心,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成长为保障,和谐校园生活为基础,实现学校、师生的不断发展,享受校园快乐生活的教育境界。学校倡导团结、合作的校风,求真、进取的教风,文明、勤奋的学风,师生共同践行“ 自信 自主 进取 创新 ”的校训。

在区教办的支持下,学校全力为教师搭设学习、发展的平台,让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力量,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力量

教学科研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学校正着力开展全国教育部“十一五”规划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及省、市的立项课题。我们期待通过课题研究,完善和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1]

历史沿革

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坐落于东莞市区中心地带,是莞城区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名牌小学。其创建的背景可追溯至鸦片战争以后,那时我国国势日衰,国难日甚,而国人仍睡梦中。对此,康有为等人十分忧虑,并针对当时教育的弊端,提出“废除旧学,提倡新学”,决心以教育唤醒人民。光绪二十七年(1901)8月,清廷谕各省州县设小学,次年初月颁布高等中小学堂章程,令各省照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县立第三国民学校(阮涌小学的前身)在城外阮涌开办了,设址“林氏大宗祠”,也叫“水北祠”,校长何拱辰,学生30人。

到了民国时期,学校招收人数大增,设立的学习科目也增多。据在市档案局查证: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一日,东莞县立第三小学校三十四年度招生简章记载“招收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各二班,每班五十名;投考者须携带报名费收据,并自备笔墨,试卷由该校发给;科目:高小: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初小:国语,算术,常识。(一年级智力测验)校长:王道正”。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元月28日,学校更名为“东莞县城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由罗伟士接任校长。据市档案局查证:“东莞县立第三小学校移交接收清册”记载,当时学校教学设施颇为完善,其中包括“图书799册、标本挂图9幅、地球仪、水银针、光学仪器、消毒药物、止血药水、风琴、哑铃……”

解放后学校曾名为莞城一小、莞城二小,当时仍旧是南北两间分校,校舍为大祠堂,文革其间称红卫小学、四小。1975年正式命名为莞城阮涌小学,校名沿用至今。50年代校长为赖国光、夏满赞;60年代校长为张丽娟、陈少英;70年代校长为卫自强;80—90年代校长为尹步良;2004年—2014年,校长为庾慧玲。2014年到至今,校长为刘泉先。

学校荣誉

2003年学校被评为“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2004年学校被评为区教育教学综合质量一等奖;2005年文艺小品获省蒲公英奖;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7年被评为“市绿色学校”;2008年被获“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