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林道上閒步三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林道上閒步三首

来自国学荟网的图片

作品名称:东林道上閒步三首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杨时

东林道上閒步三首是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杨时的作品之一。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1]

正文

其一

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 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

其二

百年陈迹水溶溶,尚忆高人寄此中。 晋代衣冠谁复在,虎溪长有白莲风。

其三

碧眼庞眉老比丘,云根高卧语难酬。 萧然丈室无人间,一炷炉峰顶上浮。[2]

简介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当朝太师蔡京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以“便民”为借口,要在余杭其母墓前开塘蓄水,民怨载道。杨时深入实地调查勘察,证实“便民”是假。冒风险为民-,奏准取消这一工程,县民十分感激。

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在萧山任知县,适逢旱灾。他亲自实地勘察,听取长者的意见,决定筑湖蓄水灌溉农田,根治旱害。湖建成后,可灌9个乡的农田,受益面积14万亩。今日萧山的“湘湖”,农田仍受其惠。

宣和六年(1124年)十月,在理学界声望日重已72岁的杨时奉召入京任秘书郎,后历任著作郎、国子祭酒、给事中、直学士、工部侍郎等官职。他力主抗金救国,反对投降议和,多次呈奏抗金方略。他说:“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燃,当奋励以竦观听,若示以怯弱,则事去矣!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城略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制胜。”由于昏庸的皇帝为0臣所惑,这些铮铮忠言未被采用。

杨时是理学中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中介人物。他曾在今镇江、常州、无锡、余杭等地著书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至。杨时的闽学“其上接濂洛之传,下开罗(豫章)、李(延平)、朱(考亭)之绪,”使理学有较大的发展,并由中原传播到八闽和东南亚各地。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闽学鼻祖”。在当时的高丽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建炎二年(1128年),杨时已76岁,他以年老多病告老还乡。高宗授他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官绢200匹、白银300两以养余年。杨时坚辞不受,只恳求:“乞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闽人十分感激他。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杨时逝世,十月二十二日葬于将乐县城水南。享年82岁。

杨时逝世后,宋高宗赐他为左太中大夫、太师。谥号文靖。绍兴十二年(1142年)追封为吴国公。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在龙湖建有“德星坊”、“杨龟山先生故里”石雕牌坊(石牌坊字刻,今珍藏县博物馆);孝宗赐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杨龟山先生集》42卷、《龟山语录》、《二程粹言》、《春秋孟子义校正》、《曾肇行述》等。[3]

参考资料

  1. 杨时简介 国学荟网
  2. 「杨时」诗词全集 东林道上閒步三首 诗词名句网
  3. 杨时 福建省 > 三明市 > 明溪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