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书生(沈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台书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沈岩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东台书生
一
二百多年前,一条乌蓬小船,一位手握长篙的船夫,一位书生。泊在洪泽湖畔。
是夜,狂风大作。小船缆绳松脱,顿如巨浪之一叶,瞬间颠覆,幸船夫奋力救险。
惊魂书生,当时并未想到,二十年后,道光皇帝御笔赐予"征辟"之牌匾,彰其忧国爱民之心。
书生何人?范公堤西,水乡古镇冯道立是也!
此时,书生勘察苏北水情,三年未归。一条小船,北至沂水、淮水诸河,南至长江沿港,东至沿海诸堤,西至洪泽、白马诸湖。每到一处,披星戴月,绘水系之图,查灾情资料,访治水实例。
行千里水,著万年书。书生终成一代水利学大师。
其《淮扬水利图说》,集苏北水系之大全。其中,有东台水利来源图,东台水利去路图,东台扬堤加高图。每图皆附治水规划和方案。足见书生对淮扬这片土地,对家乡人民的赤诚之心。
其《淮扬治水论》,将治水之道概括为,疏、畅、浚、束四法。两百余年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而治淮即参照书生的思路,一举实现长堤束水入海,永免洪涝之灾!
书生的为人早隐于其名。道,悟且行,立,勤且勉。先生不止是治水理论,从家乡大兴圩抗洪,到指挥5000人盐河疏浚,洪泽湖启坝泄洪,亲历淮扬治水数十工程。著《测海蠡言》,对治水工程的准备工作、工程技术、规章制度,到民工组织皆详而细。那两江总督曾国藩,亦派专人登门求教。
文至此,该尊称道立先生。淮扬大地,今繁花如锦,水乡如画。
如您心愿,也,幸甚,有您!
二
写道立先生,为之感动,也有些困惑。用今天的眼光审视,有些不可思议。
道立先生毕生倾情淮扬水利,勘察苏北水系,印刷水利专著,没拿官府分文补助。组织抗洪、疏浚,指导重大抢险和重要水利工程,没拿一份官家俸银。那道光皇帝召见,何等荣耀,亦以家乡水灾和父亲病重婉绝。是谁,让一介书生的人品人格,散发出深谷幽兰的清香?
我,在东台千年的历史文化迷雾中寻觅着。
道立先生家乡小镇,在盐河边,今称泰东河。古谓之盐河,是由扬州经泰州至东台的盐运河。
冯姓,是小镇的大姓。道立先生出身殷实之户。然,少年正值淮河泛滥,水灾不断,那灾民无数,心生怜悯。但献身为民治水之信念,乃深受东台的两位历史先贤之影响。
由小镇边的盐河顺流三十余里,即为范公堤。
1021年的一个黄昏,时任西溪盐监的范仲淹,在海春轩塔下,痛望海潮泛滥,灾民饥寒交迫,心生一个梦想。不久,改任兴化县令,遂率领四万民工,筑捍海大堤。前后六年,一条长200余里的长龙镇住狂潮。东台百姓感其恩,遂呼之为范公堤。
范公,亦一介书生。从这条爱民之堤,终走向人生辉煌,成为北宋一代明相。
700年后,那书生道立一条小船顺盐河北上勘查水情,至范公堤时,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想必如雷轰响,让其热血涌脸…铸成三年不归家门之坚毅!
道立先生的家,向东十余里,昔为泰州安丰场,今为安丰镇。明朝中期,这里出了一位历史影响颇大的哲学家,王艮。
先贤出身烧盐灶户。曾在私塾几年,因家境13岁为盐丁。19岁随父去山东曲阜,拜孔庙,忽生彼为圣人,我亦可为圣人之念。自此,勤奋自学、闭关悟道。
曾梦天倾,以手托之。继而冠之古服,开堂讲学。后又师承王阳明,上下求索,终开创泰州学派,且终身不仕。其哲学思想内核,百姓日用即道,布衣皆可舜尧。强调,为君,关爱百姓日常生活为道。为学,当解百姓日用困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莫淡看今可视此为平常之言。在那孔孟儒教千年之久,程朱理学盛行之时,学而优则仕,视百姓草芥也。而王艮的这些可贵的思想,犹如天际边的一声春雷,陈腐之室的一股清新之风。
王艮所传几代弟子多为平民,然群星闪烁。有誉为晚明思想启蒙运动旗帜的李贽,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大家汤显祖,有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
如果,李贽用生命而绚道,汤显祖用戏剧文学为百姓解惑,那么,有400年前的袁隆平之誉的徐光启,则躬身践行,开一代书生济世苍生之先。
徐光启为官曾任崇祯礼部尚书,闲居,翻译西方《几何原本》,撰编《农政全书》,其中《泰西水法》,详细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甘薯,我们东台人称山芋,浙江人谓地瓜,当初从国外引进,正因徐光启竭力推广,并著书介绍种植方法,才得以逐步在全国推开。而这甘薯,在重灾之年活了无数苍生。我想,这比陶渊明隐居山水之中,比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功德真的无量!
范公精神、王艮思想、徐光启的身体力行,对清末之后的东台书生,无疑产生巨大影响。道立先生济困苍生之情之行,当为时代奔腾之新潮流所相拥!
三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建立,那无数仁者志士的浴血奋斗中,亦有着东台书生的身影。
冯道立先生不惑之年,与时任东台县令魏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热血忧论国之危势,奋力疾书禁烟之文。
一代报人戈公振,冒死深入东北北大营,了解真相,怒揭日寇亡我之心。为抗战病危挣扎回国,惜几天即辞世,临终犹吟,我是中国人!
铁骨铮铮黄逸峰,七次被捕,为民族自由解放矢志不移。曾在上海412大屠杀中,冒死救出周恩来。抗日烽火中,曾任苏北抗联司令,苏中一分区司令。
文武双全的朱廉贻,有南宋辛弃疾之风,陈毅元帅笑赞为一手拿笔一手持枪的赵子龙。学成于北平,国危投笔从戎,终为掩护战友突围断后,热血洒在东台廉贻一处昔日河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岁月如梭,转眼,建国七十周年,那威武雄壮的阅兵方阵向我们走来。
七十年来,东台书生,承先贤爱国忧民之风骨,勤奋自信,追求卓越,人才辈出。然,伟大时代,需要更高的情操,面临更新的挑战!
今之东台书生,有着故土深厚文化底蕴,聪慧好学,虽无张扬之形,但有奋斗之心。初势,往往于沉默中脱颖而出。但,再向前,格局欠大。今古成大事者,自当有登高致远的目光,默默坚守的孤独。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台学子很有点重文轻理,即便理科读研读博,小成之后,还往往耐不住寂寞,不能潜心于冷僻之处。那省内外高校院所,改行的行政领导真的不少。职务高了,学问淡了。值科技决定国运之秋,东台尚无国家工程院士一人。
东台书生不少凭一支笔闯天下,妙笔生花者众。然,往往失之浮躁,尚缺厚重。从文学者,亦无路遥、陈忠实那种用生命写作的汉子,自当难出《人生》《白鹿原》那种惊世之作。幸而,近年喜讯传来,女作家鲁敏、苏大王尧,连获国家文学作品大奖,让我们有了期待。从政从戎者,多从秘书、干事起步,到机遇降临之时,缺基层之练达,留书生意气,往往距高处一步之遥止于步,让人扼腕叹息。可喜的是,近年,东台连晋升两位上将,一文一武,皆于基层拾级而上,沉稳厚重。
东台位于黄河故道之南,滚滚长江之北。东台书生兼有南之秀气,北方朴实。但处身改革潮流汹涌之大时代,需要更大的气魄,更狠的闯劲。从今之东台书生的职业分布看,仍从政从戎从教从医者居多。敢冒风险,敢于创业者寡。骨子里,透出一种求稳的心态。事业中,往往患得患失,犹犹豫豫,缺乏一种刚烈与决绝,自难抽身于平庸。东台许河的胡友林,虽不是书生,但世上之书,又岂仅有形之书。他生于乡村,成于军营,起步于煤之经营,却心高气壮,坚韧不拔,数十年创立盐城悦达巨业,让人敬佩。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格局大气概,说到底,还是要勘破名利之浮云。唯此,才能力克浮躁,才有定力,才方踏实,才得厚重。故,令人尤思忧国爱民之古风,尤念济困苍生之先贤。
立于历史之巅,神州茫茫,区区一县,出几位高官、院士,固可喜,亦微不足道。重要的是,传承古风,为官当为民,为学当致远,为实业当心系社会。那远古的先贤们,自当微笑安然。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书生竞折腰!
时代在呼唤,在期待。未来的历史,总是由一代代的传承续写。
东台书生,任重道远,且行且珍重![1]
作者简介
沈岩,江苏东台人。在舟山群岛服役从事过新闻工作。爱好文学,尤喜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