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鳍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北黑鳍鳈 |
东北黑鳍鳈(学名: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czerskii),为鲤科、 鳈属鱼类。体长,侧扁。口小,下位,呈弧形。吻略钝,稍突出。唇薄,下唇侧叶较长,下颌前端具不发达的角质边缘。胸鳍小。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圆钝。背部和体侧灰黑色,具分散不规则的小黑点,体侧中轴有一条黑色纹带,鳃盖后部及胸鳍基部呈橘黄色。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一种小型鱼类。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7月末,雄鱼具婚姻色、珠星,雌鱼具产卵管。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简介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6,胸鳍条I-14,腹鳍条I-7。鳃耙5~6。下咽齿2行,1·5/5·1。侧线鳞40(6)/(4-Ⅴ)43,背前鳞12,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3.5~4.4(3.9)倍,为头长4.1~4.5(4.3)倍,为尾柄长4.5~5.1(5.0)倍。头长为吻长2.6~3.3(3.O)倍,为眼径3.8~4.7(4.4)倍,为眼间距2.7~3.6(3.O)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8(1.6)倍。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较小,头长小于体高,吻钝,口亚下位,呈弧形,口裂较浅,唇薄,下唇侧叶狭长,前伸几达下颌前缘。唇后沟中断,间距较狭,下额前端骨质边缘不发达。无须。眼小。鳃耙短小。主行下咽齿略侧扁,最大的2枚顶端尖细,呈钩状。侧线鳞完全。 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短,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基部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圆,肛门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间的中点。 鳔二室,后室为前室1.6~2.0倍。肠较短,肠长不及体长,腹腔膜白色。 背部体侧灰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一黑纹带,体侧分布许多黑斑,鳃盖后部、胸部呈桔黄色,各鳍灰黑色。
评价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湖泊中,多分布在低温水域。在1+龄时性成熟,产卵期6月中旬至7月末,雄性体色鲜艳,眼下部前鳃盖上出现角质珠星。雌性有很长的产卵管,怀卵量800~1000粒,分批产卵,卵径2毫米。食性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以摇蚊幼虫为主,其次是蜉蝣幼虫及毛翅类幼虫。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嫩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