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北茶藨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北茶藨子(学名:Ribes mandshuricum (Maxim.) Kom.)是虎耳草科茶藨子属植物,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灰色或褐灰色,皮纵向或长条状剥落,嫩枝褐色,具短柔毛或近无毛,无刺;芽卵圆形或长圆形。叶宽大,长5-10厘米,宽几与长相似。花两性,开花时直径3-5毫米;总状花序长7-16厘米。果实球形,直径7-9毫米,红色,无毛,味酸可食;种子多数,较大,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分布于中国、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生长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或山谷针、阔叶混交林下或杂木林内。

东北茶藨子果实营养极为丰富,一磅鲜果含热量240卡,蛋白质7.6毫克,脂肪0.4毫克,钙267毫克,铁34.9毫克,维生素A10-20毫克,维生素C889毫克,可制作饮料及酿酒,同时也可用于绿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灰色或褐灰色,皮纵向或长条状剥落,嫩枝褐色,具短柔毛或近无毛,无刺;芽卵圆形或长圆形,长4-7毫米,宽1.5-3毫米,先端稍钝或急尖,具数枚棕褐色鳞片,外面微被短柔毛。叶宽大,长5-10厘米,宽几与长相似,基部心脏形,幼时两面被灰白色平贴短柔毛,下面甚密,成长时逐渐脱落,老时毛甚稀疏,常掌状3裂,稀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至短渐尖,顶生裂片比侧生裂片稍长,边缘具不整齐粗锐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4-7厘米,具短柔毛。花两性,开花时直径3-5毫米;总状花序长7-16厘米,稀达20厘米,初直立后下垂,具花多达40-50朵;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短柔毛;花梗长约1-3毫米;苞片小,卵圆形,几与花梗等长,无毛或微具短柔毛,早落;花萼浅绿色或带黄色,外面无毛或近无毛;萼筒盆形,长1-1.5(2)毫米,宽2-4毫米;萼片倒卵状舌形或近舌形,长2-3毫米,宽1-2毫米,先端圆钝,边缘无睫毛,反折;花瓣近匙形,长约1-1.5毫米,宽稍短于长,先端圆钝或截形,浅黄绿色,下面有5个分离的突出体;雄蕊稍长于萼片,花药近圆形,红色;子房无毛;花柱稍短或几与雄蕊等长,先端2裂,有时分裂几达中部。果实球形,直径7-9毫米,红色,无毛,味酸可食;种子多数,较大,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主要变种

光叶东北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 (Maxim.) Kom. var. subglabrum Kom.):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片幼时上面无毛,下面灰绿色,沿叶脉稍有柔毛,仅在脉腋间毛较密;花序较短,长3-8厘米;萼片狭小,长1-2毫米。分布于朝鲜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尚志)、吉林(汪清、安图、长白山、和龙、蛟河、临江)、辽宁(桓仁)、河北(承德、兴隆、崇礼、涞水、易县、阜平、正定、内丘、小五台山、雾灵山、西灵山)、山西(沁县、介休、翼城、阳城)、山东(昆嵛山)、河南(卢氏、嵩县)。生长于海拔800-1900米的山坡林下或沟谷。

内蒙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 (Maxim.) Kom. var. villosum Kom.):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片上面被长柔毛,下面密被绒毛状毛;花萼和子房具长柔毛;果实幼时具长柔毛,老时逐渐脱落。分布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河附近);生长于低海拔地区山沟或坡地。据文献记载,山西也有分布,但未见标本。

产地生境

分布于朝鲜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完达山、伊春、带岭、饶河、尚志、老爷岭)、吉林(安图、长白山、桦甸、敦化、临江)、辽宁(西丰、丹东、抚顺、本溪、草河口、宽甸、凤城、桓仁、凌源)、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河北(赤城、涞水、内邱)、山西(兴县、介休、沁县)、陕西(宝鸡、周至太白山、洛南)、甘肃(兰州、平凉)、河南(西峡、嵩县)。生长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或山谷针、阔叶混交林下或杂木林内。

多图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 东北茶藨子单果产种子的个数在1-10粒之间,平均单果重为0.35克,每个单果平均产出饱满种子3.2粒,种子的千粒重为7.3克。8月下旬,当东北茶藨子的果实呈红紫色时即可采摘。采摘时,要选择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果实。采后果实放入盆中,充分搓破浆果,再用清水漂去果肉、果皮等,然后将饱满的种子置于报纸上,阳光下晾晒2-3天,当种子含水率达5-6%时,用塑料袋封存,冷藏于0-3℃的冰箱中。 种子处理 东北茶藨子的种子具有千粒重小、种皮坚硬、透水透气性差等缺点,其发芽率极低,未经处理直播的东北茶藨子种子其出苗率仅为1-2%,需经过混沙变温层积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为:将调制后的湿种子用38℃清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与河沙(用0.3%高锰酸钾浸泡6小时进行消毒)混匀(种子:湿河沙=1:3V/V)均匀后,置于25-30℃左右的条件下45天,后转至15-20℃的室温下层积,大概6天左右开始有种子发芽,此时需适当增加沙子含水量,出芽持续6天,发芽率较低仅为32%,发芽期间种子的芽较长,可达1厘米,但不影响之后的播种育苗。种子混沙层积期间,注意保持沙子湿润,并每日上下翻动。 播种方法 5月上旬进行播种。东北茶藨子种子千粒重为7.1-7.5克,属小粒种子,其播种量为1.5克/平方米播种。整地,以宽1.2米、高30-40厘米作床,床面土块打碎、耙细,将种子与多菌灵混拌后,在床面上均匀扬撒播种,之后覆土压实并覆盖苇帘。播种后的7-10天即可出苗。播种后一般每天浇水一次,期间要及时除草,并做好水量的管理,必要时需搭遮阴网。第二年春换床,再培育1年,即可出圃。[2]

栽培技术

人工苗:实生苗营建栽培园因苗木较小,密度适当加大,定植株行距:1米×1米,每公顷为一个小区。穴的规格为:30厘米×3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植3株。 野生苗:通过东北茶藨子在带岭地区多年的栽培表现来看,该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坐果率较低,主要是春季的大风所致,因此,园址选择的关键是避开风口。此外,园址应以平地为宜,土层深厚,土壤以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壤土、轻黏壤土为佳。移植在早春东北茶藨子未萌动前进行,按设计要求移植、定植、整形修剪,保留干高0.3-0.5米;带土坨,用编织袋包裹根系,每株挂上标签并运回。移植后立即定植,定植株行距:2.5米×3米,挖好后,先施土杂粪,后盖土踩实,并修剪定干,每公顷为一个小区;明穴客土整地,规格:4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穴栽植一株,栽植时要培表土,踏实,浇水并修剪定干。 施肥:东北茶藨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主要营养元素,农家肥和化肥要做到合理搭配。基肥采取秋施,以施腐熟农家肥为主,施肥量控制在7千克左右。 土壤管理:建园后要不断地进行树盘的管理,每年要结合除草,翻耕树盘2-3次,保持树盘土壤疏松无杂草,随树冠的扩展逐年扩穴。行间每年打草2-3次。 修剪:定植当年杆株距地面30-40厘米高度定干,选留3-4个不同方向的枝条做为主枝;每年春季树液未萌动前进行修剪,修剪目的主要是调节当年结果与下一年的结果潜力,幼树要保持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促进树冠长成;主枝上一般选留2-3个侧枝,侧枝修剪要注意剪口下留外芽,进入盛果期后,一般剪掉主侧枝的延长枝的1/3,使之促发新枝,在花芽量有余的情况下,可以把较弱小枝疏去,衰老枝给以更新。

主要价值

东北茶藨子果实营养极为丰富,一磅鲜果含热量240卡,蛋白质7.6毫克,脂肪0.4毫克,钙267毫克,铁34.9毫克,维生素A10-20毫克,维生素C889毫克,可制作饮料及酿酒,同时也可用于绿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