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与顾章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与顾章书《与顾章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可分为二层。第一句为第一层,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为第二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这篇散文的语言简洁精美,清新淡雅,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

  • 作品名称:与顾章书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处:《艺文类聚
  • 文学体裁:散文
  • 作   者:吴均

作品原文

  • 与顾章书

仆去月1谢病2,还觅薜萝3。梅溪4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5,孤峰限日6;幽岫7含云,深溪蓄8翠9;蝉吟鹤唳10,水响猿啼11,英英12相杂,绵绵13成韵14。既素15重16幽居17,遂18葺宇其上19。幸富菊花,偏饶竹实20。山谷所资,于斯已办21。仁智之乐22,岂徒语23哉!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去月:刚过去的一个月。

2.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3.还觅(mì)薜(bì)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4.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5.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

6.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挡了阳光。

7.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

8.蓄:包含。

9.翠:绿水。

10.唳(lì):(鹤)啼叫。

11.啼:(猿)鸣叫。

12.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13.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14.韵:和声。

15.素:向来,一向。

16.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17.幽居:隐居。

18.遂:就

19.葺(qì)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20.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21.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所资,所需的东西。斯,代词,此。

22.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喜爱。

23.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岂,副词,表示反问,可翻译为“难道”“怎么”。徒,仅仅。语,说。

白话译文

我刚过去的一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辞官隐退,行将隐居时致友人顾章的一封骈文信。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触犯武帝,书被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撰写《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武帝不悦下令焚之,并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讽刺 [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归隐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这篇散文很短简,仅八十四个字,就把石门山清幽秀美的风景,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语言的简洁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细品味。体现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及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高洁情怀,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名家点评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郭隽杰《南北朝小品》选注:“此篇只写奇出,从静与动、色与声两方面用笔,使境界幽深而不孤寂,烂漫而不失清疏。在用词上,如争霞之‘争’、限日之‘限’、含云之‘含’、蓄翠之‘蓄’,很见锤炼功夫。”[3]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受梁武帝欣赏,任为奉朝请。著有《齐春秋》三十卷、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有《吴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并未流传下来。保留下来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参考文献

  1. 古诗文网. 与顾章书. 2019-12-15. 
  2. [《魏晋南北朝文观止》编委会 . 魏晋南北朝文观止 : 学林出版社, 2015年09月:194.]
  3. [郭隽杰选注.南北朝小品 第四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4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