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顧章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顧章書《與顧章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可分為二層。第一句為第一層,以敘事開篇,交代了自己上個月歸隱一事。從第二句開始一直到最後為第二層,主要描繪石門山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歸隱後自得其樂的情趣。這篇散文的語言簡潔精美,清新淡雅,從修辭手法來看,有排比,有對偶,有擬人,手法多樣。

  • 作品名稱:與顧章書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作品出處:《藝文類聚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   者:吳均

作品原文

  • 與顧章書

仆去月1謝病2,還覓薜蘿3。梅溪4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5,孤峰限日6;幽岫7含雲,深溪蓄8翠9;蟬吟鶴唳10,水響猿啼11,英英12相雜,綿綿13成韻14。既素15重16幽居17,遂18葺宇其上19。幸富菊花,偏饒竹實20。山谷所資,於斯已辦21。仁智之樂22,豈徒語23哉! [1]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1.去月:剛過去的一個月。

2.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3.還覓(mì)薜(bì)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蘿,一種山中生長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後以此代指隱士的服飾。

4.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

5.森壁爭霞:眾多峭壁和雲霞比高低。

6.孤峰限日:孤特聳立的高峰遮擋了陽光。

7.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

8.蓄:包含。

9.翠:綠水。

10.唳(lì):(鶴)啼叫。

11.啼:(猿)鳴叫。

12.英英:同「嚶嚶」,象聲詞,形容蟲鳥動物的鳴叫,也形容聲音和諧動聽。

13.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形容聲調悠長。

14.韻:和聲。

15.素:向來,一向。

16.重:重視,這裡是嚮往的意思。

17.幽居:隱居。

18.遂:就

19.葺(qì)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20.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 菊花,竹實都是隱士的食物。

21.山谷所資,於斯已辦: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裡都已具備。 資,出產的東西,提供。 所資,所需的東西。斯,代詞,此。

22.仁智之樂:佳山秀水為仁人智士所喜愛。《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樂,喜愛。

23.豈徒語:怎麼能隨便說。豈,副詞,表示反問,可翻譯為「難道」「怎麼」。徒,僅僅。語,說。

白話譯文

我剛過去的一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很多峭壁與雲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着雲霧,深谷小溪積聚着翠綠的潭水;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築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裡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豈是虛言啊。

創作背景

這是作者辭官隱退,行將隱居時致友人顧章的一封駢文信。

吳均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便遁跡山林,避觸犯武帝,書被世隱居。吳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時,他因撰寫《齊春秋》,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武帝不悅下令焚之,並免其職。他在《與顧章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表明自己辭官引退後,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嚮往美好大自然居。因此,這篇文章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於景,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世間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諷刺 [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者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石門山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託病辭官後歸隱的志趣,全文可分為二層。

第一層是第一句。作者以敘事開篇,交代了自己上個月歸隱一事。歸隱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謝病」和「覓」已清楚地表明他是託病辭官,是自尋歸隱的。由此可見他對官場的厭惡,對政治的失望,這為下文作者盡態極妍地描寫景物蓄勢和張本。

第二層從第二句開始一直到最後。這一層主要描繪石門山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歸隱後自得其樂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門山的位置,接下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靜態轉化為動態,從而寫出石門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點:陰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連接紅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聳立,遮擋太陽;幽邃的山洞裡掩藏着白雲;深深的溪谷旁青草叢生,綠樹紛披。在這裡,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賦予石門山以生命活力。同時,作者還繪聲繪色,把山中描寫成一個音樂的世界:溪流的淙淙聲,鳴蟬的吟唱聲,雲鶴的叫唳聲,猿猴的哀啼聲,交織在一起,「英英相雜,綿綿成韻」,組成了優美的山林交響曲。作者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表面上看似熱鬧,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高無人的幽靜,這個地方,對於「素重幽居」的作者來說,自然是一個好去處,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見,作者選擇這裡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靜契合了他想避開喧囂浮繁塵世生活的淡泊寧靜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實,不僅增添了這份幽靜,而且,通過誇張地描繪這些芳潔美好的自然物來美化詩人自己的品格,構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總之,這段寫景是為了表達「歸隱」的思想。這是意脈,圍繞這意脈,作者濡筆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隱居的生活環境,作者描寫它,讚美它,正是表達了他擺脫了官場的羈絆所獲得自由的滿足和隱居的樂趣。意境鮮明,情趣盎然。

從表達方式看,文章先敘述,再寫景,在寫景中穿插了敘述,最後抒情,自由靈活。從描寫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動靜結合,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從修辭手法來看,有排比,有對偶,有擬人,手法多樣。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精煉,極有表現力。如「爭」字給人一種向上的氣勢,「限」字顯示阻擋的威力,「辦」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滿足。這些字都可以以一當十,足見作者遣詞的功底非常深厚。

這篇散文很短簡,僅八十四個字,就把石門山清幽秀美的風景,如詩如畫般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語言的簡潔精美,清新淡雅,值得仔細品味。體現作者樂山樂水的文人之氣及隱居避世的高潔志趣、高潔情懷,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名家點評

北京物資學院教授郭雋傑《南北朝小品》選註:「此篇只寫奇出,從靜與動、色與聲兩方面用筆,使境界幽深而不孤寂,爛漫而不失清疏。在用詞上,如爭霞之『爭』、限日之『限』、含雲之『含』、蓄翠之『蓄』,很見錘鍊功夫。」[3]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稱讚。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受梁武帝欣賞,任為奉朝請。著有《齊春秋》三十卷、注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有《吳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並未流傳下來。保留下來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藝文類聚》里。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與顧章書. 2019-12-15. 
  2. [《魏晉南北朝文觀止》編委會 . 魏晉南北朝文觀止 : 學林出版社, 2015年09月:194.]
  3. [郭雋傑選注.南北朝小品 第四輯: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4月: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