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離婁上》是記載孟子說過的一些話。全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的「三」明顯是代指多德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參考孟子的《離婁章·句下》,裡面講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這裡說的不孝有五種,可知道不孝有三的說的是多的意思[1]

原文中的無後也不能翻譯成沒有後代,理由一,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孟子後文所說的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註疏》,《四書章句集注》皆持該觀點。

我們再來結合上下文,無後應該是說沒有做到作為後代的責任。讓我們來看一下佐證。

《孟子·離婁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2]

《孟子·離婁上》十二章: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3]

《孟子·離婁上》十九章: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4]

《孟子·離婁上》二十七章:

仁之實,事親是也[5]

《孟子·離婁上》二十八章:

瞽瞍砥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6]

上面這些都是在講如何使父母高興,如何遵守父子綱常。但是從來沒有提及是否要後代的問題。不告而娶,他的這段婚姻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必定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孟子對他的行為做出了「沒有盡到做後代的責任」這樣的評論。

但是孟子又不是,他怎麼能知道舜當時的想法呢?

據《史記》記載:出身寒微,父親是個盲人,生母去世的早,後來父親又娶,並生一子,父喜愛此子,卻總想加害舜,舜聰慧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父母幾經陷害,舜都能死裡逃生,不計前嫌,還像原來一樣,正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同常)在側」。帝知道後,決定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經種種考驗,後來舜終成帝業,被後人列為「五帝」之一,這是「舜不告而娶」和「君子以為猶告也」的前因[7]

所以說在不知道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評論別人有什麼過失。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家知道具體涵義嗎?答案你絕對想不到

孟子說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目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