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在一频道(马君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在一频道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不在一频道》中国当代作家马君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不在一频道

我脚步里带着火。推门前,有人已通风报信。但看到的场面还是惨不忍睹。六七个咧腿提胯的半大孩子,浸泡在浓烟之中。受到打扰,略失方寸,半截烟有的还斜叼嘴上,有的在一秒内掩进袖筒,有的背于身后。其中有锅盖头飞机头。他们在片刻惊讶后,又迅速镇定无比。这间只有六七平米的洗手间,像炉筒打倒烟很久了,浓度令人窒息

我什么也没说。我不想自讨苦吃。前几日,一位老师因在这里制止吸烟,受到攻击。我只是想看看是哪些人,只想做到心中有数。

我转身离开。急忙深呼吸。阳光灿烂,天蓝如镜,我一时不能适应外面的光线,有些眩晕。五月的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浮动,色彩明丽,疏影横斜,错落有致的花树映衬着明净的窗子,搭配得像一幅完美的画。花栏边的小牌子上写着:“丢下的是垃圾,捡起的是美德。”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都心里感动一下。这时却只有苦笑,可惜了这良辰美景。

飞机头不是善茬,已连续逃课一周了,我一直容忍着。(请家长不要骂,这不是放纵,也不是不负责任。这是护身智慧。)但是今天我忍不住了,打电话给家长。刚一接通,火药味就从那边袭来:“剩下三天半了,你想干啥?你看着办!我孩子非常懂事,非常善良,非常听话。就是你们这些老师,天天宣传技校招生,把孩子的心动摇了,把我们的意志也动摇了……”没法沟通,我挂了电话。

不知什么时候,洗手间变成了刺儿头的天地。成了他们抽烟,玩手机,骂老师的绿色通道。成了他们的地盘和避风港湾。

飞机头这样的孩子,每次模拟总分只有一百分左右。语数外大科目都以个位数逞英雄。谁都希望他能报个中职学校上,高中是毫无希望的。但几次三番,工作还是做不下去。反惹了一身的报怨话。“我们孩子辛辛苦苦九年了,盼的就是能考上高中。你们倒好,现在连试也不让考,你们恐怕没这个权利吧?九年义务教育是怎么说的?我们这算是好说话的家长,要是遇上不讲理的,你恐怕要……”一切解释都是多余,一切建议都是白费苦心,只得让人家行使权利。

九年级开学初,我曾给学生讲过,应该思考三个问题:你是谁?从何而来?到哪里去?当然这是对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中提出理念的化用,但我不是与学生探讨深奥的哲学,我只是想让他们思考一点浅显的问题。

你是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首先确认自己是人,是一个充满活力、青春年少的祖国花朵。其次,确认自己是九年级应届毕业生。不是小学生,也不是大学生。更不是社会混混。

从何而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庭。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他们的不容易,想想他们的期盼。想想自己是人生父母养的,出自于有教养的家庭,不可给家族脸上抹黑。

到哪里去?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还是走上社会?

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不难。做自己该做的事,不浪费青春,把“不负天赐智慧,不负父母恩德,不负恩师厚望,不负青春理想”化为行动。

教育的路在何方?

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只要“高分”,忽视“做人”。重智育,轻德育已严重到几乎没有正确的三观,或三观多元、混乱。很多老师丢弃了“育”,只以成绩论英雄,学校管理者也渐渐默认这种做法,并以成绩为评价老师的核心标准。素质教育在激烈的竞争时代不断被异化和扭曲。近年来,宁夏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只有两个方向,一篇议论文,方向一定是人格修养方面的美文;一篇散文,方向一定是亲情、孝敬方面的美文。这种稳定性,其实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努力,想在学生学业结束时,再次提醒和校正学生拥有好的人品。

不仅有厌学者破罐子破摔,他们家中的镜子大概也是哈哈镜。一些家长只有一个意思,学校是比较安全的成长环境。只要学生每天去学校,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当老师说你孩子每天早上放下书包就睡觉时,他知道自己孩子不是学习的料,除了失望,他没有别的办法,也不想责备孩子,就当着老师和孩子的面说:“在学校,哪怕你一个字不写,一句讲都不听。只要你不闯祸,混日子也要混出来。我把你放在家里忙得顾不上管,放在社会上太小了,不放心。”学生得到家长违背教育规律的特赦令,就更加有恃无恐。

进入模拟阶段,我发给学生试卷,每日督促,精讲重点,却发现有学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且每节课都翘起二郎腿,用挑衅的目光与老师对视。我先是劝他这样坐着不利于健康发育。他面带嘲讽。我严肃起来,劝谏数次无效,便有些恼羞成怒,失控、失态地撕了试卷。因为这试卷里,只有我的劳动,尚没有他的任何劳动。他指了指自己的校服,目光锐利如锥,呲牙咧嘴地说:“实在是身上有这衣服(指校服)”。我说明白这一点,你就还没忘自己是个学生。他是一个补习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办法让他复读。我言辞激烈,慷慨陈词。然后又语气和缓地讲了曾如何制服欲对老师行凶学生的故事。他的目光才算软了下来。

[1]

作者简介

马君成,回族。宁夏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