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湾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湾村是位于是江西省余干县古埠镇西北部一个村庄,1300多人口,离木溪水库不到2公里,土地平整,是古埠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上湾村以叶姓为主,故又名上湾叶家。[1]

概况

上湾村位于是江西省余干县古埠镇西北部一个村庄,1300多人口,地处丘陵地区,居住在木溪水库脚下,土地平整。距离余干县城约18公里,离古埠镇约7公里。

上湾拥有1100余米的环村主干道,路面全部铺设水泥,并装上路灯,宽阔平坦的村道、干净整洁的环境。

村前有一条水渠向东流,干净卫生的库水流入村庄下水道,方便群众洗衣及各种生活用水十分安全,全村洗衣码头达80余米。

老年活动中心、阅书室、文体活动场所已基本建成。

上湾村委会新源新村建设成绩喜人,得到县市推广,省领导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上湾小学时该村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教学设施齐全。上湾村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教育、适龄儿童上学率达百分之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形成良好风气。每年的上高中大学人数逐年上升,成为附近村的榜样。

同时每年至少举办三期科技培训班,为农民致富培养懂技术人才,使村组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为最终目的。

历史渊源

目前保留的族谱中,上湾村为叶氏二十六世后代,上湾村以叶姓为主,故又名上湾叶家村。[2]

经济状况

先后获得"余干县平安村"、"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四星级单位"、"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等。

该村在2004-2005年先后引进二位浙江客商种植食用菌(大球盖菇、白磨菇)和大棚西瓜,发展势态十分看好,真正有了自己的一村一品。

2005年被县农业局列入食用菌种植基地,面积达300 余亩,利用冬闲田、冬闲人,不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和季节,单这一产业年人均增加200元左右。

引进外资种植大棚西瓜三个品种,面积达200余亩,安排剩余劳力80余人。

该村有1000余亩油菜面积,已全部产生可喜的经济效益,油茶为该村年人均提高30元的纯收入。

旅游资源

木溪水库

木溪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养鱼、发电、防洪等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总库容3100万立方米。库区山地面积32.6公顷,依昌万公路旁,即将开工建设的景鹰高速公路将从旁而过,处南昌、鹰潭、景德镇三市中心,库区交通、通讯十分便捷。库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 17.9℃。库区绿树成荫,山峰叠嶂,湖光山色相互辉映,景色十分宜人,是旅游、休闲避暑、疗养的理想场所。

上湾新貌

余干县古埠镇上湾村并不大,地理位置并不显眼:1300多人口,距镇政府较远。但是,这个小村,却在余干县非常有名。

但这"名"在上湾村,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上湾村委会历年把创造和谐文明村镇摆到议事日程。把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教育村民的首要任务,从而为转变群众观念,带领群众致富,提高广大村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的落脚点。 1、制订了一套创造制度,(即学习、会议、检查、评比)。 2、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村干部分工负责,对每个村、组干部创建工作的好坏作为年终考核标准。 3、该村真正做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和谐建设,在调查产业结构中2005年被县政府列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示范村。

以德治村

2002年之前,这个村有1人因偷盗抢劫杀人被判死刑,2人因偷盗判了3年以上徒刑。当时余干县有种说法:"要买'旧自行车'(赃车),就到上湾去。"每次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上湾村总是重中之重。

2002年后,上湾村完全变了。10月24日,记者来到上湾村,见很多人家在建新楼,村中道路、通向各村小组的路,全铺上了水泥。村委会办公室里,挂着今年领到的荣誉牌:"余干县平安村"、"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四星级单位

"、"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等。今年,上湾村党支部书记叶卫和被评为余干县"十佳道德标兵",走上了领奖台。

上湾村由乱到治的法宝是什么?叶卫和告诉记者:以德治村。

上湾道德的回归与升华

这里过去是治安"问题村",如今却是余干县家喻户晓的"模范村"

村里的干部过去羞于出门,今天却走上了全县"十佳道德标兵"领奖台

一件事激起集体荣誉感

叶卫和今年54岁,2002年开始担任村支书。

他上任不久,遇到了一件他称之为"有生以来最痛心的事"。

上湾村和县老建办有工作联系。有一天,老建办主任彭小文找到叶卫和,称县里计划安排彭小文的儿子到基层锻炼。他想了想,觉得把儿子放到叶卫和身边比较放心。和老建办"结亲",对上湾村来说是件好事。老叶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过了十天后,老彭却抱歉说:"老叶啊,我妻子到单位上说起儿子到你村里锻炼的事,她的同事都一致反对,说你们上湾风气不好,所以我妻子坚决不让儿子到上湾去。"

这件事让叶卫和三晚没睡好觉。三天后,村委会召集各村小组组长、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了一整天的会,把如何扭转村风民风提到会上来讨论。村民说:"我们没想到上湾村名声这么不好。这个会开得及时。"

叶卫和对记者说:"村风民风好不了,村子就发展不了。"让他高兴的是,多数村民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群众知荣辱,上湾由乱到治,就有希望。

一次探访使浪子重拾信心

叶卫和说,做群众思想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当作亲人。

村里哪个有小偷小摸行为,他心里先有个数。到张三家,他跟张三说:"我们上湾村名声不好,外村姑娘找上湾小伙,人家父母说先要考察一下,看他是不是做贼的。"到李四家,他对李四说:"外村人不愿意跟上湾人走一块,人家看不起上湾人,我们村干部都没面子。"每走到一家,他都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找村委会;家里要办什么事,也找村委会。但是,每一个上湾人都要对得起上湾。"他不是只走一次,只说一回,而是常走动,掏心掏肺和村民聊天。

叶卫和的仁爱之心,从一件小事上看得更清楚。

上湾村有个人叫叶爱新,因偷盗斗殴被判入狱3年,他家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去年6月,叶卫和悄悄找到叶爱新的弟弟,对他说:"你哥哥快回家了吧?你带我去看看他。"叶爱新的弟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做了坏事,你也去看他?"

叶卫和执意要去。在劳改农场,叶卫和利用叶爱新吃中饭的时间见到了他,对他说:"你回家后,有什么困难就找我。"并送上100块钱,让叶爱新回家时急用。叶爱新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在狱中3年,唯独叶卫和来看他。叶爱新回到上湾村第二天,就带着妻子向叶卫和辞行:"叶书记,我到广东打工去了,我会好好做人,不再给上湾人脸上抹黑。"

两位客商在上湾扎下根

除了村容村貌村风,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宣传栏和3面国旗。

宣传栏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前竖在醒目之处的,上面写着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四个坚定不移";三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有两面在西瓜种植基地,一面在食用菌鲜菇加工厂。

鲜菇加工厂老板孔万玉告诉记者,村委会每年送两次国旗给他,一次国庆前,一次春节前,所以,飘扬在厂房上空的国旗总是鲜艳如新。他说:"我在多个省种过香菇、加工过香菇,在一个地方前后都不超过4年,但我来上湾已经5年了,现在我又和上湾订了5年合同。"

叶卫和告诉记者,"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句话要时刻放在每一位村干部心上,能不能带动村民致富,是检验村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

大棚西瓜基地和鲜菇加工厂老板都是浙江人,都是叶卫和引进来的。有人统计过,上湾村农民在西瓜基地、加工厂"打工",一年可以拿到30万元工钱。

西瓜基地老板辛明兵特地从浙江打电话给记者,说了两件事,一是在上湾种了几年西瓜,一个瓜也没被偷过;二是这么多年,村干部没抽他一包烟。他动情地说:"我舍不得上湾村,舍不得上湾人。"[1]

四笔捐款表达村民意愿

今年1月18日,是上湾村民自发为新农村建设捐款的日子。

有4笔500元的捐款,因为数目较多,写在了大红榜的前面。

头两笔是辛明兵和孔万玉的。

第3笔500块钱的捐款人,是在广东务工的叶爱新。

叶爱新不知从哪里得到搞新农村建设需要钱的消息,特地打电话给叶卫和:"叶书记,我不能赶来捐款,请你为我先垫500块钱好吗?"叶卫和说:"你找到工作不久,需要钱,不必捐。"叶爱新说:"村里做好事,我一定要出力。"叶卫和感动地说:"好!谢谢老弟的捧场。"叶爱新更感动,说:"不是你谢我,而是我要感谢你书记。是你让我重新做人。"当村委会把叶爱新的名字写在大红榜上时,在场的人都感动了。古埠镇党委书记施教洲捐出了第4笔500元钱。

过了不久,叶爱新回家过春节,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把500元钱还给了叶卫和……

叶卫和说:"这次新农村建设,村里95%的人都捐了款。这次捐款,是对我们村干部的一次民意测验,我们得了较高的分。但是,我们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荣辱榜

在余干县古埠镇上湾村,每月初都会定期张贴"荣辱榜",鲜艳的红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记录着该村新近发生的大小事件,表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说起上湾村的"荣辱榜",还得从6年前的一件事谈起。村里有对年迈的夫妇,其儿子儿媳多年来以生活困难为由,有意不尽赡养义务。村里领导多次进行教育,但效果不佳。对这类问题单纯靠说服教育难以奏效,而诉诸法律虽然能暂时解决,但可能导致家庭关系长期紧张。

好方法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经过仔细思考,村支部书记叶卫和从"村务公开"的做法上受到启发,决定实行"家务公开",把养老问题交给群众公开评议,用舆论的力量,促使敬老风气的形成。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村风评议会",设立了"荣辱榜"。每个月将村里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后,在"荣辱榜"上公布。好的在其姓名后画个红三角,以示鼓励和褒扬;反之则标上黄三角,以示警告。这一招还真灵。每逢张榜时,全村男女老少齐聚榜前。得红三角者自是高兴,得黄三角者羞得无地自容。前面提到的那对老人的儿子儿媳,在"荣辱榜"上被亮了黄牌后,使他们在思想上有了压力。"村风评议会"又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夫妻二人终于转变了思想,主动向老人认错,并承担了父母晚年生活的开销。

"荣辱榜"使上湾村新风拂面,为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不孝敬老人、家庭不团结、搞性别歧视等消极现象,在这个村已销声匿迹,上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信访积案、无越级上访"的"四无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