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极简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上海极简史》,葛剑雄 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3月。是一家出版各学科各专业的综合性图书[1]出版机构,现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员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全社现每年共计出书600余种,其中近400种为新书[2]

内容简介

《上海极简史》是一部对上海历史进行通俗讲解的著作,是作者葛剑雄在“一条”平台所开设在线讲座的文字版,既有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又有较中肯的个人观点。本书通过十个专题,简要、概括地介绍上海自然地理环境、城市人文环境、行政区划、居住人口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近代以来上海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也进行了介绍。本书在通俗叙述的同时,深入浅出地概括上海历史发展中的一些要点,论从史出,夹叙夹议,适当地表达作者自身对上海发展的一些观点。

作者介绍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民革中央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精彩书摘

第一讲 上海从哪里来

方志里面讲,因为这个地方在海的上洋,也就是海的上面,所以叫“上海”。这种说法是看见“上海”两个字望文生义的。一个地名的来历总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其实,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它产生在一条叫“上海浦”的小河边上。我们知道,上海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比如黄浦江本来就叫“黄浦”,而在上海浦这条河附近还有一条河叫“下海浦”。上海,就出现在上海浦的边上。

历来有一种说法,因为租界的出现使上海一下子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实际上,这个过程没有这么简单。

大概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五代后期到北宋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名叫“上海”的聚落,归两浙路的秀州(今嘉兴)管辖。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叫“上海务”的衙门。宋朝在各地设立叫“务”的衙门负责收税,上海务主要是收酒税的。这说明,在上海酒的贸易量已经比较大了,所以政府才能够收比较多的税,设立收税的衙门才有必要,才能够承担设这个衙门的行政成本。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本地产的粮食已经比较多,相当一部分商品粮可以用来酿酒;另一种则是上海是一个酒的集散中心,意味着这里商业比较发达、交通比较方便,不是这里产的酒也到这儿来交易。可见,此时上海的经济规模已经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小渔村了,上海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繁荣的市镇了。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史料里提到了一个姓董的人担任上海监镇。所谓“监镇”,就是管理这个镇的行政长官。最晚到咸淳三年,上海镇已经存在了。上海镇是归两浙西路的嘉兴府华亭县管的。这是我们找到的,上海跟华亭(即松江)之间关联的最早证据。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升格为县,属江浙行省松江府管辖。升格为县,说明这个地方在经济、人口或赋税等方面肯定有它的重要性。它的县治一直就是上海县城(今黄浦区老城厢),虽然城墙是明朝才建起来的,但地点没有变过。一直到1933年才迁到了北桥,1992年上海县撤销,并入闵行区。上海建城的标志,就是1292年上海县的设立。

元朝在全国设有七个市舶司负责沿海贸易,其中有一个就设在上海。清朝康熙年间,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立海关,其中在上海县设了江海关,管辖江苏沿海24个出海口所有船舶的税收、航政、船政以及贸易等事务。很多人以为江海关是外国人来了以后才有的,实际上早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在上海开埠之前,上海就已经是一个相当发达的县城了。

现在官方规定的上海简称是“沪”,是因为古代吴淞江下游近海这一段被称为“沪渎”。据说,当地的渔民是用一种竹子编起来的工具捕鱼,就像现在的竹制鱼笼、线笼,鱼进得去出不来,这个工具就叫“扈”,“扈”加“氵”就是上海的简称“沪”。

以前,上海还简称为“申”,像上海有《申报》、申江。据说春秋时期,上海这一带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甚至有人说黄浦江是春申君开的,所以被称为“申江”“黄歇浦”“歇浦”。但实际上,春秋时期上海这一带还没成陆,到处是一片汪洋,黄歇怎么可能封在上海呢?实际上,黄歇的封地在苏州,不可能延伸到上海。而黄浦江的形成更晚,一直到明朝才形成。明朝人喜欢把东西说得古,后人也就觉得讲得古表示它历史悠久,所以“黄歇浦”这个名称就延用下来了。

文人又往往把上海称为“海上”,在他们的诗文中常用“海上”替代“上海”,比如有本书叫《海上花列传》。其实“海上”不是一个真实的名称,而且很多地方可以称为“海上”。一般不把它作为上海正式的简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