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第九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上海市第九中学校址西林后路102号。前身裨文女塾,后改裨文女子中小学,是上海最早设立的教会女校。抗战期间一度迁入租界。校长王佩贞。1951年改名沪南女子中学,1953年接管转公立,称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学。1969年起兼收男女生,改用现名。1984年起兼办高中职业班。学校占地4822平方米,建筑面积5836平方米。1992年有普通班18个,会计职业班2个。学生970人,教职工13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

学校概述

学校注重贯彻全面发展方针,倡导“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学、多思、踏实、进取”的学风[1]。重视德育,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网络。注意因材施教[2],发展学生特长。一名学生在1985年上海经济区十城市中学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女子乒乓队和高中排球队曾分别获市冠、亚军。在历届市文艺创作演出中多次获一、二等奖。

校长介绍

王佩贞(1904~1998)王佩贞,女,上海人,民进会员。

王佩贞,192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教育系(1952年,沪江大学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在杭州弘道女中、上海清心女中任训育主任、教务主任。1930年继续在沪江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研究生。1931年9月任裨文女子中学校长。1937年及1948年两度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欧柏林大学进修。回国后继续担任裨文女中校长。1950年教会学校断绝外资津贴,学校新生,更名为私立沪南女子中学,王佩贞任校长。1953年人民政府接办,改公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学,王佩贞被任命为副校长、校长,1971年退休。王佩贞在校工作长达67年,是一位热爱祖国治校有方的老校长。

裨文女中是外国人在沪创办的第一所女校。1931年正是裨文女中作为美国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立案之际。当时校舍简陋,园地荒芜,规模很小,课程单调。王佩贞出任校长后精心擘划,治校有方。她认为办好学校,首重师资和课程。她打破以往教会女中的清规戒律,聘请德才兼备学有专长的非教徒男教师来校任教,又调整课程,丰富活动。除继续注重英语外,开始注重数理,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开展体育、钢琴、歌唱、演剧、家政等各项活动。同时,竭尽心力整治校园,筹措资金建造校舍。经过3年努力,一幢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的3层教学大楼于1937年落成,学校规模随之扩大。

“八·一三”战起,日寇进占南市,王佩贞率裨文师生四迁校舍两改校名,1937~1945年间先后迁至大统路、南阳路、江宁路、常德路艰苦办学,弦歌不辍。一度改为福莘女塾。为了保全南市校舍不被日寇占有,王佩贞面对日本宪兵“征用”命令,临危不惧,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多次孤身出入日本宪兵司令部,与之交涉。经过她斗智斗勇和多方斡旋,南市校舍才免遭日寇侵占。

1950年,美帝悍然发动侵朝战争,美国教会又对学校和校长施加强大压力,断绝经济资助,撤回美国教师,并暗中策动王佩贞去美。面对学校和个人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王佩贞采取独特的方式妥善处理,王佩贞同与之苦恋20年的吴乃衍先生(沪江大学校友,敬业中学外语教研组长)喜结良缘,百岁联姻之庆贺来摆脱教会的羁绊,学校则割断外资津贴,更名私立沪南女子中学,独立办学。此事在上海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1950年王佩贞经吴若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先后被选为民进四届中央候补委员、民进五届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常委。她还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政协南市区第五、六届副主席,参政议政,和党同心同德,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