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吴淞区天主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上海市吴淞区天主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籍神父梅德尔在吴淞镇今真武路处购地2~3亩建教堂,供泊在吴淞口的外国兵舰、商船上的天主教徒举行弥撒,逐渐成为一会口(教堂)。民国 4年(1915年),由主教陆伯鸿在吴淞镇北建讲堂一所兼办学堂、医局,有教士3人、教徒40余人。

另在宝山城厢地区设天主堂两处,由美国人传道,有教土3人,教徒5人,淞沪战争后停办。民国35年,吴淞、宝山、城厢、殷行等地区的天主教徒自发在吴松镇上租赁民房聚会,由神父沈伯顺举行弥撒,参加教徒50余人。神父由教徒轮流供饭。至1955年停止宗教活动。

1987年,宝山城厢有天主教徒3户,吴淞镇有教徒10多户,他们或去市内徐家汇、虹口、洋泾浜等天主堂口,或在教友家中过宗教生活。这部分教徒大多已年逾花甲,笃信天主教,有的至今仍保持逢周五守斋的教规,但限于年老体弱,远离市中心区,全年只进堂一、二次,也有不进教堂自行过宗教生活。

弥撒

天主教对圣体圣事礼仪的称谓。源出于拉丁文Missa,它实际只意味着“某种敬拜”。原为该仪式的主体部分开始前遣散尚未领受洗礼者,以及结束时遣散全体与礼者的用语,后衍用作为仪式的名称。天主教认为举行此仪式,用以不流血的方式,重复进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的祭献;并认为经过祝圣的饼和酒,实质上已变成了耶稣基督的真正身体和血。主礼人(神父或主教)先领“圣体”和“圣血”,然后让信徒轮流领圣体(一般信徒不参加领圣血)。

弥撒在教会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权主持[1]。东西派教会礼仪的形式都各有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2](包括后来的东正教)因地区而异,或用希腊语,或古斯拉夫语及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时领圣血。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会进行礼仪改革,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教会都采用民族语言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