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海基督教新泾礼拜堂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上海基督教新泾礼拜堂为沪西礼拜堂分堂。20世纪初,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和两名瑞典女传教于北新泾东大街8号建立福音布道所。1991年,雷桐牧师在北新泾建立聚会点,位于新泾一村95号甲简易工棚内,即新泾堂最初的原型。2000年,张家敏长老、周蓉敏牧师购置改建北翟路74号的新泾礼拜堂,上海基督教会每周在此开设外国人韩语专场礼拜。

新建成的新泾堂房屋面积为6046.78平方米,比旧堂增加了2836.78平方米,新堂的土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比原来旧堂增加1408平方米。整个工程的建设资金约为5100万元。新堂楼高五层,合共设有四个礼拜堂、六个课室、会议室及多家办公室。楼宇内设有电梯,方便各位弟兄姐妹上落。一楼为小礼拜堂,可容纳200多人聚会。在二楼至三楼设立的主礼拜堂可容纳上千人一起聚会,礼拜堂内还设有母婴室。四楼设有多间教室,此外还有一个能透进阳光的多功能厅,还有一个温馨茶室。

此外,新堂的另一个特色是交通便利,地铁二号线北新泾站二号出口直达,步行只需10分钟。教堂旁边就是一个公交车总站, 经过北新泾的线路有190路、196路、551路、91路、北青线及311路公交线路。据说,从浦东驾车来新泾堂,也是挺方便的。

目录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

参考文献

  1. 早期基督教美术,豆丁网,2012-08-06
  2. 教堂建筑风格简简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