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脊金石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脊金石斛

中文名:三脊金石斛

亚 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 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 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亚 纲:百合亚纲

超 目:天门冬超目

目:天门冬目

科:兰科

属:石斛属

种:三脊金石斛

拼 音:sān jǐ jīn shí hú

中文学名:Dendrobium

tricristatum Schuit.

& P. B. Adams

三脊金石斛(sān jǐ jīn shí hú,学名 Flickingeria tricarinata Z. H. Tsi et S. C. Chen,俗名:绿脊金石斛,异名:Flickingeria tricarinata var. viridilamella ),根状茎匍匐,粗4~6毫米,具长5~10毫米的节间,每相距7个节间发出1个茎。茎金黄色,下垂或斜出,长达27厘米,常分枝。 第一级分枝之下的茎长6~10厘米,具3~5个节间,由基部向上稍变粗。假鳞茎金黄色,稍扁纺锤形,长4.5~6.5厘米,粗8~15毫米,具1个节间,顶生1枚叶。叶革质,狭卵状披针形,长11.5~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并且微凹。 [1]

三脊金石斛形态特征

三脊金石斛 花序出自叶腋和叶基部的远轴面一侧,通常具1朵花;花序柄长约4毫米,被覆数枚鳞片状的鞘;花梗和子房长约6毫米;

花淡黄色,质地薄,仅开放半天,随后凋谢;中萼片在中部以上多少反折,卵状长圆形,长14毫米,宽5毫米,先端锐尖,具5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

侧萼片斜卵状三角形,中部以上稍向外反,与中萼片等长,基部歪斜而较宽,具5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萼囊宽钝,与子房交成钝角或直角,长约6毫米;花瓣斜立。

长圆形,长10毫米,宽3.2毫米,先端锐尖,具3条主脉和多数横脉以及支脉;唇瓣整体轮廓倒卵形,长12毫米,3裂;侧裂片(后唇)近直立,卵状三角形,长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圆形,摊平后两侧裂片先端之间的宽12毫米;

中裂片(前唇)长约4毫米,基部楔形,其两侧边缘波状,上面具小疣状突起,前部扩大呈V字形2裂,其裂片近狭倒卵形;唇盘从后唇至前唇纵贯3条褶脊;

褶脊在后唇上面平直,在前唇上面呈小鸡冠状或皱波状,但中央1条呈波状折曲而延伸到先端;蕊柱粗短,长约4毫米,具长约5毫米的蕊柱足;

药帽前端平截,其边缘具细齿。花期6月。 [2]

三脊金石斛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3]

三脊金石斛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4]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

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5]

参考来源

  1. 三脊金石斛, 植物智, 2020-01-18
  2. 《中国植物志》 第19卷 (1999) >> 151页 PDF >> 三脊金石斛 Flickingeria tricarinata
  3. 三脊金石斛的简介_最专业的石斛知识网站 【石斛百科网】 2018年1月14日 三脊金石斛生长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下面小编向大家分享三脊金石斛的简介。
  4. 三脊金石斛的介绍,三脊金石斛的特征_中国铁皮石斛网 2019年7月1日 三脊金石斛生长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下面小编向大家分享三脊金石斛的介绍。三脊金石斛根状茎匍匐,粗4~6毫米,...
  5. 国兰——植物文化和栽培繁殖 .山西文水县—生态保护[引用日期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