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世因果,这个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贫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茅坑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那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原文
有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化缘三月有余,竟没有人理他。有个卖烧饼的小孩生了慈悲心,把卖烧饼得的钱悉数捐给了老和尚。市集上的人听说此事,心生惭愧,于是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解雇了。这个小孩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走投无路之际,他忽然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就一步步摸摸索索地往寺院行来。老法师将小孩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孩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传开,就有许多知道原委的人替他抱不平:“你们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厄运,先是被解雇沦为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的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老和尚听了这话,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这个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贫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茅坑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那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有一首诗偈说:“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俗语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
佛经里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阳光、空气、水分,它便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做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要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正所谓:“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佛光菜根谭
发愿做一只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发愿做一支画笔,彩绘世间,增添美丽;
发愿做一盏路灯,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发愿做一颗大树,枝繁叶茂,庇荫路人;
发愿做一本书籍,展现真理,给人智能;
发愿做一方大地,普载众生,生长万物;
发愿做一朵鲜花,吐露芬芳,给人清香;
发愿做一阵和风,吹拂枯藁,抚慰创伤;[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