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和萬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萬里和萬卷》是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孫犁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太史公自敘,談到遊覽名山大川,對於作文的幫助,以後蘇子由又加以發揮,就漸漸演變成一句通俗白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寫好文章。
其實,太史公遊覽名山大川,是為了觀察地理形勢,聽取口碑,搜集史料;蘇子由遊覽名山大川,則是為了開闊胸襟,攬今懷古,以增加為文的氣勢。
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雖然是記一代的名勝,主要是記載了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讀起來是歷史,並不是枯燥的地理書。酈道元的《水經注》,則於精密的地理考察之中,隨時隨地記錄一些短小生動的史實,幾乎使人忘記了是在讀水經。這些著作,都可以說是遊記的上乘,雖然它們都被列入地理書。
此外,文人的遊記,那就浩如煙海,代有名家。但真正能傳世感人的,也並不太多。嘗以為遊記一體,應該具有以下幾種內含:
一、有懷古的幽思
二、有臨民的熱情
三、有高尚的寄託
四、有優美的文字
這四點,是缺一不可的。到一個地方,不知道那裡的地理歷史,不關心那裡的現實生活,游時沒有高尚的情操,寫時沒有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那當然就談不上什麼遊記了。
其中,文字的表現能力,最為重要。所以說,「兩萬」的關係,「讀萬卷」應該在前,「行萬里」應該在後,不然,只是走了路,爬了山,還是寫不出好的遊記來。
中國人,好游不好記。凡是名勝,你去看吧,凡是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遊人的題名填滿了,甚至不惜刻削污塗,破壞磚石樹木。有一年春天,我去逛無錫的梅園,去了幾次梅花都不開,最後一次開了,又遇下雨,到後園一間堆放農具的大房子裡躲避,四面牆上,也都被吟詩、作畫、題名,弄得一塌糊塗。當時我想:這是「泰山刻石」、「雁塔題名」的遺風嗎?這也是一種發表欲的滿足嗎?梅園前邊沒有什麼可以塗抹的地方,就都到這裡來了,難道這是「梅園副刊」的版面嗎?
題過名,也就是表明游過了,萬事大吉了。如果你請他寫一篇遊記,他一定搖頭。如果我們把那題名的熱情,都用來讀書寫遊記,是多麼好啊!
1980年11月21日晨[1]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紀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等作品。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