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万惠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惠霖
出生 (1938-11-20) 1938年11月20日(85岁)
国籍 中国
籍贯 湖北汉阳
民族
母校 厦门大学
职业 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 催化化学

万惠霖[1]
物理化学家 1938年11月20日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湖北汉阳。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2]

  1. 1962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本科
  2. 1966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研究生
  3. 1982-1983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 访问学者
  4.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3]

  • 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汉阳县。
  • 1966年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 1982至198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年余。
  •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化学部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委会委员。
  • 现任厦门大学理工学科、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国际顾问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分子催化》副主编等。

研究方向

  • 多相催化,包括轻质烷烃选择氧化等
  • 催化反应和催化剂作用机理的原位动态谱学表征和理论模拟。

科研成果[4]

  • 60年代初,参与了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
  • 70年代,在专著中系统阐述了配位催化原理。
  • 80年代初参加固氮酶研究,对分子氮、乙炔和环丙烯等底物在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的多核络合活化方式的量子化学近似计算,很好说明了实验上测得的这些底物在固氮酶活性中心上的配位亲合力顺序。
  • 90年代以来,在主持甲烷氧化偶联(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等研究中,所在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深入阐述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提出了含氟稀土-碱土催化剂结构导向的组份选择原理,并采用原位振动光谱和同位素取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四种催化剂表面超氧吸附态在反应条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谱证据。
  • 近年来,万等基于实验证据,提出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差异源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物种浓度和催化剂体系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弱差异的结论。
  • 发现并论证了La2O3等表面激光诱导的O22-形成及其机理。
  • 采用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方法,研究了丙烷等轻烷选择氧化制含氧化合物反应中C-H键的初始活化、转化和催化剂功能组分作用的分子机理

主要奖项

  •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两项(排名第2和第3)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一项排名第1)和二等奖四项
  •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参考资料

  1. [1] 中国科学院
  2. [2] 厦门大学
  3. [3] 院士
  4. [4]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