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惠霖[1]
物理化學家 1938年11月20日生於湖北漢口,籍貫湖北漢陽。196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66年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曾任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惠霖
出生 (1938-11-20) 1938年11月20日(85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湖北漢陽
民族
母校 廈門大學
職業 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 催化化學

目錄

教育背景[2]

  1. 1962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 本科
  2. 1966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 研究生
  3. 1982-1983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 訪問學者
  4. 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生平[3]

  • 1938年11月出生於湖北漢口,原籍漢陽縣。
  • 1966年初廈門大學化學系催化理論方向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 1982至1983年間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研究年余。
  •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曾任廈門大學化學系主任、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和化學部主任,教育部化學教學分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咨委會委員。
  • 現任廈門大學理工學科、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學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973計劃第四屆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國際顧問編委,《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分子催化》副主編等。

研究方向

  • 多相催化,包括輕質烷烴選擇氧化等
  • 催化反應和催化劑作用機理的原位動態譜學表徵和理論模擬。

科研成果[4]

  • 60年代初,參與了配位(絡合)催化作用的基礎研究。
  • 70年代,在專著中系統闡述了配位催化原理。
  • 80年代初參加固氮酶研究,對分子氮、乙炔和環丙烯等底物在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的多核絡合活化方式的量子化學近似計算,很好說明了實驗上測得的這些底物在固氮酶活性中心上的配位親合力順序。
  • 90年代以來,在主持甲烷氧化偶聯(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脫氫等研究中,所在課題組創新研製出一系列性能優良的含氟稀土(-鹼土)氧化物催化劑體系,深入闡述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質,提出了含氟稀土-鹼土催化劑結構導向的組份選擇原理,並採用原位振動光譜和同位素取代方法,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四種催化劑表面超氧吸附態在反應條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譜證據。
  • 近年來,萬等基於實驗證據,提出甲烷部分氧化反應機理差異源於催化劑表面晶格氧物種濃度和催化劑體系中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強弱差異的結論。
  • 發現並論證了La2O3等表面激光誘導的O22-形成及其機理。
  • 採用原位表徵技術和理論模擬方法,研究了丙烷等輕烷選擇氧化制含氧化合物反應中C-H鍵的初始活化、轉化和催化劑功能組分作用的分子機理

主要獎項

  •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兩項(排名第2和第3)
  •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一項排名第1)和二等獎四項
  • 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中國催化成就獎(冠名張大煜獎)
  •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參考資料

  1. [1] 中國科學院
  2. [2] 廈門大學
  3. [3] 院士
  4. [4]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