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王淑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

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少有的独生女,却没有享受过独生女应有的娇惯与宠溺,相反,在她五岁时,母亲由于腰椎病卧床不起,她从一个需要被母亲照顾的孩子变成了每天照顾母亲的孩子。

8岁开始做饭,做家务,每天为母亲端茶送水,接屎接尿,半夜起来倒尿盆是司空见惯的事。没人帮衬,没人分担,也不懂害怕的滋味。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直到她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长成了花季少女,母亲才渐渐地能够下地走动。这让我想起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那幅《独生子》的作品,那个坐在父母病床中间孤独无助、暖心又揪心的背影,就是王慧丰生活的真实写照。

婚前,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她在温馨与孤独、责任与无奈中,独自承受着上有老的重负;婚后,一个人的担子两个人分担,但压力丝毫不减,因为很快就面临了下有小的局面,三个孩子,一对老人,她与丈夫两个人共同承受着精力、财力、物力、体力上的重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半生光阴。

父母都没有退休金,王慧丰的肩上承担着父母日常生活的全部。父亲是个重亲情、淡名利的文人,会作诗,懂会计,半工半农度过一生,不富裕,也不清贫;年轻时的一场病,夺去了母亲的劳动能力,几十年来,在与药的厮磨中,母亲从青丝走到了白发。许是母亲久病在床,对王慧丰来说,母亲的爱来得过于迟钝,她的印象里似乎没有过多的母爱,所有关于爱和温暖的记忆,都来自父亲。

左手是孩子,右手是父母。她和丈夫两个人起早贪黑,既要张罗餐厅生意,又要养猪种地贴补家用。丈夫杨新民心地善良,吃苦顾家,带着一辈子改不了的倔犟脾气,也吵,也闹,但该受的苦累一分也没少受。这个婚前一直在城里长大的男人,婚后在生活的重压下,学会了养猪种地,做各种农活……漫长的光阴里,夫妻俩共同扛着生活的种种压力,却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琐碎的家庭矛盾中难以周全。多年来,王慧丰一边欣慰着儿女健康成长、优秀成才的甜蜜和幸福,无助着父母逐渐年迈离开的绝望和悲哀,一边极力平衡着特殊家庭关系中丈夫与父母之间的各种琐碎矛盾。“我这辈子都是在夹缝中过来的。”她仰起头,努力控制了又控制,眼泪还是忍不住地落了下来。

对于父母,她已竭尽全力。但提起已故的父亲,她仍然心痛不已。那个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却给了她全部父爱的父亲,一生饱读诗书,除了《古兰经》外,阅读过各种宗教书籍,他尊重所有的宗教习惯,却不信仰任何宗教。母亲是基督教徒,为了尊重母亲的信仰,也为了不辜负父亲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她不得不放弃用汉族传统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这样的无奈,使得一年中每一个祭奠和缅怀亲人的日子,对她都成为一种刻骨的煎熬,那份无以安放的思念,时常让她泪流满面

12岁小学毕业后,正值神州板荡,岁月特殊,王慧丰从此辍学回家,开始劳动挣工分,再也没能踏进校门。

割麦打场、挖渠挖沟,半夜三点起来拉车送粪。那时,三个大人拉一个车,每天挣七个工分;三个小孩拉一个车,每天挣二分半工分,她就这样与大人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奔波在生产队永远干不完的农活里挣工分,挣口粮。劳动之余,她还要到几公里外的南门桥用大桶一担一担往家里挑粉水喂猪,忘记了一路需要换几次肩,忘记了一共挑了多少回,也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生活如此残酷,如果有兄弟姐妹,谁忍心将一副扁担放在一个孩子的肩上?

15岁时,她到平罗县食品公司当临时工,每天挣一块七毛五的工资,早出晚归,干的是洗猪头、猪蹄、猪下水的工作。每天早上到厂里后,先将一口土炉点燃生火,架一口大锅,在烟熏火燎中将带着斑斑血迹的猪系列经过烧、烙、烫、煮后进行加工卤制,运来多少,加工多少,没有固定数量,也就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当大家都羡慕她的师傅带了一个能吃苦,肯干活的好徒弟时,很少有人想到,她还只是个孩子,这份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工作,强度之大,常常使她累到下班后吃不下一口饭。

冬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夏天在食品厂做临时工,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三年多。

20岁时,她招工到平罗县城关农具厂,当了八个月的出纳后,她提起了焊枪,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焊工生涯。

一顶焊帽,一副手套,一身工作服,一把焊枪是一个焊工的标配,“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烧电焊的。”这是电焊工给人的总体印象。夏天高温炙烤一身汗,冬天寒风刺骨一身寒,吸的是烟尘,看的是弧光,摸的是角钢、槽钢,提的是数十斤重的焊把线,被电焊“打眼”,被弧光灼伤,被高分贝的噪音震得耳朵嗡嗡响……女人本应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但整整十年,她把自己活得像个男人。

1988年秋,32岁的她放下了焊枪,在平罗街头的一间土坯房里开了一家餐厅。父亲为餐厅取名“华荣”,并亲笔写下“华荣餐厅”四个字,挂在了简陋的门楣上。三十多年过去了,华荣餐厅从最初简陋的土坯房发展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商业门点,但父亲取的名字、父亲书写的字体始终没变,成为平罗县城前进东路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