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河分两岸,一禾生三穗(潘宗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河分两岸,一禾生三穗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一河分两岸,一禾生三穗》中国当代作家潘宗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河分两岸,一禾生三穗

我的家乡在三穗县台烈镇,这里是我出生并长大的地方,我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

我爱家乡的河——母爱如河。台烈镇最大的河流是台烈河,它发源于三穗县良上镇巴冶村,它由东而来,在台烈镇台烈村折而向北,蜿蜒而去,流经三穗县良上镇、台烈镇、八弓镇、武笔街道四个乡镇、街道,在三穗县武笔街道彩虹社区处汇入三穗县最大的河流鹿洞河。鹿洞河携带着三穗县23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奔流而向清水江,再到沅江、长江,最后流向东海。东海汇流,海纳百川,蒸腾凝聚,甘霖行雨,与其他海域形成太平洋暖流,给中国大地反馈丰沛的雨水,向西南一直影响到云贵高原……一条小河,历经千万年演绎着一个轮回,变换的是季节,不变的是回归,就像母亲的乳汁,久久回甜,令我难忘。

我爱家乡的山——致富有山。大山阻隔,万壑截流,丘陵连绵,森林茂密。随便走进台烈镇的一山一岭,一沟一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让人惊叹。且不说镇境内最高峰、县境内的第二高峰高楼山上曾经的五七农场、万亩草场,早已发展成油茶遍地,茶花飘香;也不说抗法英雄杨昌魁的家乡绞颇村大山里的冷凉蔬菜,遍地牛羊;还是抗击清军的苗族将领万官保牛曾经的古战场台烈村钉耙塘关隘,而今已是蓝莓丰收农民采摘忙。且看那莽山缠玉带,国道高速通架两岸,联通着山外面的大世界,沟通着山里面的世外桃源,如今已成了创业的热土,旅游的乐园,喜迎八方宾客。

我爱家乡的树——古树证青烟。台烈河从镇境中间穿流而过,流经千年,流径坝子梯田,把台烈镇一分为二。河两岸,良田千顷,稻浪袭人,孕育人烟。据史载,台烈镇有史以来最古老的村落为颇洞村,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建村史;寨头村为苗族迁徙而来,传说已超过400年的居住史。而屏树村一颗千年古青岗栎,则把台烈镇有人类居住的历史推向更为古老的年代,至少一千年。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古树一般只生长在有人烟居住的地方,在那些原始森林、人类难以企及的地方,古树却较难成活,也不可能成活。就其原因,是因为生长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古树寄托了人们的精神思想和美好愿景,得到了人们的保护,而自然界的古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遭到了见利者的无情砍伐。保护古树,人人有责

我爱家乡的人——强国有我。1949年11月7日,三穗县解放,曙光照耀。从此,三穗人民离幸福生活更近一步了,人们欢欣鼓舞,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穗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幸福感、获得感逐步提升。2020年4月,台烈镇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稿雪村脱贫出列,台烈镇与全县、全省人民一道,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奔向美好前程。这其中,凝聚了多少扶贫干部和乡村振兴干部的努力,一户一策,一户一心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昭华不负,我们终于迎来了秋收丰稔。

家乡有太多值得我怀念和守护的地方,就如那河、那山、那树、那人,那一株稻禾,一禾生三穗。据史料记载,三穗县原名叫邛水县,意为“穷山恶水”,人民生活疾苦。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境内多地出现一株稻禾生三穗现象,粮食大丰收,认为是吉祥之兆,故此“秋收丰稔,一禾三穗”广为流传,三穗县由此改名得名。

而今,在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三穗人民早就实现了脱贫致富,千百年来羁绊在三穗人们头上的贫穷标签,早已随风飘散。今天,三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在向着第二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百年目标奋勇前进,书写着新的历史伟业。

[1]

作者简介

潘宗旭,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