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江春水向东流(赵开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江春水向东流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当代作家赵开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江春水向东流

---余秀华诗歌浅析

凤凰卫视窦文涛说:余秀华的诗,让多少诗人汗颜。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也读过一些所谓的当代诗人的新体诗,如果拿来跟她一比,似乎逊色很多。余秀华的出现,让原本死气沉沉饱受诟病群嘲的当下中国诗坛,有了一抹亮色。

因为网络的传播和炒作,读者往往存在一些误解,对余秀华的印象是她非常大胆直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她因为自幼身体的残疾,有时她是卑怯的。她写道: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有时也是孤傲的,她写道:我的诗歌,只是为了取悦我自己,与你无关。她只是用直接热烈的情感表达而已。真诚是诗人的灵魂,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她在《晚秋》写道:“怀抱不能翻译的方言,能够盯着你看就是快乐”,这是多么卑微而婉约地表达啊!“与你离别的绝望也有蜜的基因”。离别时的痛苦绝望,想想也有甜蜜的滋味,这是怎样的爱情啊?没有一句着笔于思念他,却处处流露出思念。无一处写到爱,浓情蜜意却溢出纸外,无怨无恨。一个残疾的丑陋的身体却贮藏着如此奔放真挚的情感。这首诗真的很好,写女人的情感毫不遮掩,坦坦荡荡。她的表达其实并不夸张和直白,是恰到好处的。同样是写情诗,她比很多诗人的情绪更到位,很震撼。爱不就是这样吗?如果很冷静很计较很算计而得来的爱,那只是交换,只是互娱,不是真正的爱情。真爱往往是自卑的,是宁愿卑微甘愿受罚,也不放弃追求。诗人的感觉很真实,这是来自生活的感觉,读者才会有共鸣。比如她诗歌中“蜜”,可能暗指那个养蜂人的蜜,与她曾经情感经历有关,写出了一个女人对爱的向往崇拜,写出她心里最美的爱情。这种感觉就像张爱玲初遇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同时也有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懵懂情态。也许她的情诗都有吟诵的对象,只有当事人才能心领神会,却依然能让读者产生共情。她的想像力很丰富,写诗的时候,她是发光的,忘记周遭的不美好

反观社会上有的文人脱离真实生活,头脑僵化,思维定式,循规蹈矩,永远写不出这种跳跃的感觉。她总能敏感地捕捉到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并完整无缺地表达出来,她是天生的,为诗而生。她擅长长短句结合,语言富有节奏感,将小情感和人间大爱巧妙的融合一体,在古典和现代间转换自如,游刃有余。

在《写给长江》这首诗里,她用描述性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她眼中的长江,展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曲折与气势,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她几乎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从自己女性的视角,把长江与每个中华子孙的生存命运进行联接,从长江的历史文化联想到中华儿女的生生不息,世代繁衍。长江包容了一切、接纳了一切。谁能够真正读懂长江,就能悟透人生,就能如同长江一样包容,看淡一切过好自己,所有的荣辱兴衰功名利禄终将付之东流,随江而去。

站在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边,你能触摸到什么?这是跳动了五千年脉搏,你能感受到吗?那些英雄辈出的朝代风云更换和岁月无情时光交替,沧海变桑田,多少人情世故风序良俗依然发生变迁迭代,最终都会被这一江春水带走或者抹去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个体的人面对广阔的宇宙的确是渺小的,但即使渺如尘埃,依然能在角落里粲然生辉。横店的余秀华,蜗居在长江的神经末梢,她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逐,她摇摇晃晃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诗歌。当然,她也因为视野的局限,生存的环境,有过网络上一些不合适的言语。但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她的诗歌,并从诗歌里读懂生活的况味。[1]

作者简介

赵开龙,巢湖监狱监管监区二级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