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的功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朵花的功德,佛陀微笑,默默地点头。于是他们把花散在佛陀身上和围绕佛陀的菩萨弟子,立即芬芳馥郁,遍满虚空,采花人见佛陀开颜欢喜,也就欢喜雀跃,请求接受三皈五戒
原文
有一次,佛陀在罗阅祇城中经行着。这时候,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佛陀慢慢从城市绕到城外,忽然远远地传来一片歌声,多么哀怨与悠扬,于是,佛陀坐在溪边静默着。
不久,一大群男女老幼,手中捧着刚采下的鲜花,静静靠了过来。他们遥见佛陀的相好威光,有如旭日朝阳,有如星中明月,并有许多菩萨弟子前后围绕着,这些人心中如获珍宝,不期而然地,大家一窝蜂涌到佛陀面前,顶礼说道:
「佛陀!我们见到你的相好庄严,就知道你是伟大的佛陀,唯有你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我们奉国王的命令,天天出城外采花布置王宫,如果采不到花时,我们的生命便难保,鞭打苦刑就会无情地落在头上。现在我们很幸运地遇到大圣佛陀,犹如病者得医,实在形容不出我们的欢喜,请佛陀接受我们鲜花的供养!」大家虔诚地跪在佛陀面前请求着。
「不能这样的,你们的花是奉王命采摘的,如果献给我,使你们挨受国王的惩罚,我于心不忍!」佛陀怜悯微笑地说着。
「佛陀呀!请您善察我们的心吧!遇佛出世,亿劫难遇,我们宁愿舍弃这苦痛短暂的生命,也要以花供佛,播种善因,脱离苦难!」这群人当中为首的长者说道。
「如果你们真的被国王惩罚了,应该怎样?」佛陀问。
「佛陀!我们决不后悔,纵使见害,依仗佛陀的功德力,决不堕恶道,必然生于安善处。」
佛陀微笑,默默地点头。于是他们把花散在佛陀身上和围绕佛陀的菩萨弟子,立即芬芳馥郁,遍满虚空,采花人见佛陀开颜欢喜,也就欢喜雀跃,请求接受三皈五戒。
随后,佛陀又为他们宣说六度的大乘法,那些采花人,各各发无上道心,深解佛意,得不退转。佛陀欢喜为他们授记道:「汝等后当作佛,名字均叫妙花。」诸采花人顶礼佛陀后,各各欢喜而去。[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