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个人和一座城(傅建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个人和一座城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一个人和一座城》中国当代作家傅建国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个人和一座城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剧名叫作《喂,菲亚特》。编剧是温州人,剧情写得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打拼的故事。巧合的是,这部电视剧在屏幕上热播时,身为民工的我正被一浪高过一浪的打工潮所吸引,又因那时家庭遭遇一场不幸的灾祸,落魄的我只身从故乡皖南山区来到了温州,开启了人生寻梦之旅。

那是1994年春天,而立之年、深受身心创伤的我一个转身成为了鹿城千万个外来民工中的一分子。尽管初来乍到双脚刚刚踏上温州的土地,乘公交车时一不留神钱包被偷,身无分文的我打工第一夜却流浪街头……但骨子里的人生梦想在支撑着我,最终幸运地渡过了难关,并顺利地在陌生的他乡找到了生存的落脚点。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南塘街附近飞霞南路3号之东屿发电厂食堂做勤杂工,每天洗菜、扫地、端盘子。有时为了满足附近顾客的需要,甚至还得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他们家中。应该说我是打工族里最早的“外卖快递哥”。那时的温州,正如电视剧播放的场景那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菲亚特左奔右突的影子。那会儿,从南塘街到牛山北路劳务市场一带,放眼望去貌似城乡结合部的样子。东屿路至纺织路周遭不仅皆是低矮的房屋,和开着油菜花的田野,还可以撞见随意搭建在路边的露天茅坑。到了夏天,南塘河水面上泛着乌黑的波浪,时儿散发着一阵腥臭味。脏、乱、差,是记忆深处初识温州的模样。

1995年,当我过完春节,再次从皖南回到温州时,在一位热心的温州老师母的关心和推荐下,我顺利地跳槽至河通桥某皮革公司上班。我也因此从年前的饭店洗碗工,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皮革公司门店营销员兼仓库管理员。工作稳定之后,不再为温饱担忧的我,重启一个文学青年的作家梦。我白天在门店搬运或装卸牛皮,晚上借看管仓库的空闲,一笔一画地“爬格子”。仅初中毕业、文字基础十分薄弱的我,尽管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但我凭借对写作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文字大多都是有感而发,书写的大多都是生活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以及作为一个务工者在城市生活的遇见或感悟。因此,投出去的稿件,时常受到报社编辑们的青睐,发表率也出乎我的意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增加了我的求知欲,充实了一个农民工人在他乡的工作之余的孤独生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改革开放的都市浪潮之中。

随着打工生活的深入与持续,我渐渐对温州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那种白手起家敢于拼搏的精神,我耳闻目睹,感同身受,使得我对身边的温州人表示由衷地羡慕和敬佩。因此,书写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感悟第二故乡给予一个外来民工的成长机遇,一直是我文学创作的一种精神导向,也是一个写作者的文学自觉和心灵轨迹。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时光里,皮鞋、服装、打火机是温州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2012年11月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剧情就是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全剧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温州街头流浪的打工仔了,而是将自身生命的个体深深地融入到这座日益繁荣的大都市。在这儿,我安居乐业,重新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新温州人。

一个人和一座城,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而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身为一名从乡村到城市的农民工,在温州打拼二十七八年来,个人其命运的转折与改变,离不开这座城市所给予的温暖的生长环境;而身为作家的我通过不断地书写,字里行间不但见证了温州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飞跃发展,而且还表达了一个民工对第二故乡朴素的感激之情。

位于市区九山河附近的河通桥皮革鞋料市场,是温州最早皮革市场。那会儿,市场一年四季车水马龙,红红火火。我在这儿一边打工、一边写作,生活了五六年。这期间,市场周边的九山河、松台山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我工作之余,早晚有了散心之处;而时常夜晚穿过蛟翔巷,走过信河街,闲逛五马街和公园路成为我消除疲惫放飞心情的一种途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丽的九山河畔,我邂逅到了后来成为爱人的老乡打工妹。同是天涯沦落人,患难之中见真情。缘分使得我们从相识到相爱,并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而怀揣文学梦的我,在闹中取静的游泳桥路36号仓库小阁楼上,数个寒来暑往,我发表了近百篇打工随笔,为后来出版第一部文集《人在旅途》文稿的筛选,打下了厚实的有品质的文本基础。从九山河到五马街,在过往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民工在寻梦中成长的印记。

2001年,随着城市的扩展,河通桥鞋料市场主体搬迁至黄龙商贸城。黄龙商贸城始建于1993年,总占地面积约1015亩,集纺织品、小商品、成品鞋、服装、皮革、电器等商品于一体,经营户约6500多户,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它是紧挨着温州城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商城。商城辉煌时期,据说一年最高的成交量达到58亿元。直到2018年,由于城市规划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模式转型等因素,黄龙商贸城完成了担负市场经济运转的历史使命,终于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可是有谁知道?商贸城不仅成就了温州人创业致富的梦想,同时,也为一大批像我这样的经过磨砺和沉淀、想自己创业的外来民工,搭建了创业的平台,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2009年,我结束了十六年之久的打工生涯,在黄龙商贸城鞋料皮革区,租了一间两层合计32平米的店面。开启了人生独自创业之路。我承认,我是小本经营,又因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客户习惯赊欠等因素,我的买卖异常艰难,时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一想到当年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境遇,如今能够独自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欣慰的收获;再者,一想到温州人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我又鼓足了勇气。我知道,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为解决温饱而奔波的打工仔了,而是一心一意也想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的创业者了。我扛着所有的压力,稳打稳扎,诚信经营,努力为实现小康生活而打拼。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店经营十年,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也得了业界不少客户的信赖与支持。或许是自身艰辛的打拼经历激励着心底那份初始的文学梦想,抑或是温州日新月异发展腾飞的城市面貌撩拔着我无限的思绪,也许是从皖南到温州,一路走来,遇见无数感动于内心的人与事……总之,在黄龙商贸城开店经常皮革的十年间,也是我个人文学创作黄金期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先后在《江南》《福建文学》《安徽文学》,以及温州本土的《温州文学》《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及随笔50余万字。并且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从皖南到温州》,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以及长篇小说《皮王》等作品集。令人特别激动的是,2020年8月的一天,当我无意中从微信朋友圈里得知,中国作家网发布的年度新加入的会员名单的帖子里,自己的名字也幸运地被填列其中,那一刻,我禁不住喜极而泣,泪流满面……

一个人和一座城,就好比一棵树与一片森林。森林的茂盛与否取决于土壤和生态环境,而一棵树的成长,更加衬托着森林的美丽。一棵树,虽然微不足道,但它生长成什么样子?往往是周围环境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与在城市寻梦的民工,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一步一步朝着人生的理想目标而迈进,在这个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台,体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我时常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棵被移植的小树,在温州这片这广阔的森林海洋里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展现出应有的蓬勃和活力。

在温州打拼近三十年的时光里,亲历见证了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常感慨万千。我爱生我养我的皖南故乡,但我更爱给予我生命蜕变和发展的温州第二故乡。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如是写道:

这座属于我的第二故乡——唤着“瓯”的千年古城,瓯居海中,与山水为邻。雁荡神奇,瓯江滔滔。瓯江大桥、东瓯大桥,温州大桥……桥桥飞架南北;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诸永高速……条条巨龙在腾飞;温广线、温福线、甬温线……万水千山一“线”穿。从此,无论游子身在何处?故乡不再遥远,世界成为邻居。(见《从皖南到温州》第257页)

辛丑年春月,阳光正好,万物复苏,经过寒冬的洗礼,城市像花儿一样,又开始新一季的绽放。那天,我开车经过黄龙商贸城旧址,不经意间向车窗外瞅了几眼,看见空旷的工地上,矗立起一排排打桩机,数台大吊车和挖掘机正在作业。可以预见,要不了多久,一座集商务金融和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板块将在这里崛起。

我心头禁不住一阵热乎。

一个人的成长与命运蜕变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一座城市的发展,却印证了时代的变迁。时光荏苒。从皖南到温州,一个转身,已是二十八个春秋……一路走来,从孤身一人到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一名作家,并且于2007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有的幸运与收获,离不开时代所赐的机遇,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百年之际,我谨于这篇小文,表达一个民工作家最真挚的感激之情,并感恩人生成长路上所有的遇见…… [1]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