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㽏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㽏井

 

 

 

㽏井位于重庆市忠县城西2公里处的㽏井场。从重庆市区经沪蓉高速公路到忠县转公交车可达。距重庆市区180公里,是峡谷型自然风景区。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从而形成高峡平湖。㽏井辖区所含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的㽏井沟、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㽏井沟遗址(中坝遗址)。

㽏井东邻石宝区涂井乡,南接白石镇、乌洋镇、东溪镇,西靠官坝镇、三汇镇,北连官坝区兴峰乡、汝溪镇,“忠万”、“忠梁”公路穿境而过。

建制沿革

㽏井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明代,忠州知州直辖区为7个里30个甲:大㽏里有5甲,汝溪里有4甲,黎村里有2甲,堑里有2甲,水洋里有3甲,上里有7甲,下里有7甲。清顺治五年(1648年),明楚王远支后裔朱容藩据夔州(今重庆奉节县),自称监国,改忠州为大定府。

顺治十五年(1658年),忠州属清,隶四川省重庆府。雍正八年(1730年),于㽏井(今忠州镇顺溪村㽏井场)置分州衙门,称“二堂”;于敦里八甲(今拔山镇)置分州衙门,称“三堂”(俱于清末废)。

清代,忠州知州直辖区设2个里20个甲:崇仁里有10甲,敦让里有10甲。宣统三年(1911),废里、甲设乡镇。改设1城13乡,1城即城厢,城厢又分为东关、中关、西关3个管理区;13乡即新乡、福星、堑乡、石宝、㽏井、汝溪、三汇、马家、官坝、永丰、拔山、花桥、同德。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忠县于㽏井(今忠州镇顺溪村㽏井场)、敦里八甲(今拔山镇)置县佐。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在忠县下设东、西、南、北4个区,分辖除城厢以外的13个乡。㽏乡、石宝、汝溪等3乡属东区。

中华民国19年(1930年)10月,忠县将4个区增为7个区,㽏乡、石宝2乡属三区。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忠县调整为5个区、71个乡镇(3镇、68乡)。石宝、黎乡、王乡、㽏乡、大岭、黄金、顺溪、万顺、汝溪、九亭、涂井、清和、金声、咸隆、赶场、中兴、双河等17乡属三区。

中华民国24年(1935年),忠县改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改乡、镇公所为联保办事处。设3个区24个联保。

中华民国25年(1936年),忠县设4个区51个联保。乐天、东坡、云根、㽏井、复兴、天堑、太白、鸿鹤、曹家、乌杨、彭吉、磨子、任家、善广、新生、巴营等16联保属一区。

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忠县复建乡、镇公所。撤销乐天、东坡、云根3联保,合并设立精忠镇。全县设4个区29个乡镇(3镇、26乡)。石宝、复兴、黎乡、顺溪、涂井、㽏井等6乡属二区。

中华民国30年(1941年)3月,忠县裁减一、二区,其乡镇由县直辖,并配有指导员,时计有50个乡镇(5镇、45乡),740个保,7440个甲。乐天、东坡、云根等3镇,涂井、巴营、新生、善广、任家、乌杨、鸿鹤、曹家、磨子、天堑、复兴、双河、㽏井、黄金、顺溪、石宝、黎王、中兴等18乡县直辖。

中华民国33年(1944年),恢复第一、二区。设4个区53个乡镇(6镇、47乡)。乐天、东坡、云根等3镇,巴营、新生、任家、善广、鸿鹤、乌杨、曹家、太白、磨子、天堑、复兴、㽏井、彭家等13乡属一区。

中华民国35年(1946年),设4个区50个镇(3镇、47乡),733个保,7089个甲。复兴、黎王、中兴、石宝、双河、涂并、顺溪、㽏井、黄金等9乡属二区。

1950年,忠县将原乐天镇全部,东坡、云根两镇一部分辖区合并设立城关镇。另将东坡、云根其余部分辖区,取二镇之首字设立东云乡,划归一区管辖。设1镇7区48乡,727个保,7046个甲,14个段,97个居民组。东云、巴营、㽏井、磨子、复兴、天堑等6乡属一区。

1951年,乡、镇公所改称乡、镇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改保为村,改甲为邻。忠县将原石宝乡改为石宝镇,并新增大岭、义兴、黄家3乡,同时撤销来龙乡,分设泰来、黄龙两个乡。还新增八区、九区、城关区。时计有10个区,2个镇,52个乡,726个村。城关镇,东云、㽏井、顺溪、复兴、万顺等5乡属城关区。

1952年4月,奉川东行署令,忠县划为13区(不含城关区)。8月,奉川东行署令,忠县接管丰都县所辖洋渡、太集(今石子)两乡全部辖地,同时将所辖鸿鹤乡4村至14村划归丰都县。10月,奉万县专署批复令,将所辖黎王、中兴两乡41村划归石柱县。同月,经忠县、丰都、垫江、万县四县协商,将忠县所辖任家乡的红庙、灌塘、七里、龙头4个村和新开村的一组、八组、九组划归丰都县,仁和乡的鲁家村划归垫江县,中兴乡的毛磊村划归万县。同时适当调整县内辖区。取消了原城关区,并升城关镇为区级镇,将东云、㽏井、顺溪、复兴4乡划归十区;万顺乡划归二区;石宝镇改为石宝乡。时计有1个镇,13个区,53个乡。

1956年1月,忠县将原160乡合并为71乡(石宝镇并入石宝乡)。3月,全县划为2个镇(石宝镇复建)、6个区、47个乡,748个村。同时,区取消数字番号命名,改为按所在地命名。3月,乡、镇人民政府改称乡、镇人民委员会。东云、㽏井、顺溪、黄金等4乡县直辖。

1957年10月,忠县增设㽏井区,辖原县直属的4个乡。

1958年,忠县乡、镇人民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58年9月,忠县各乡一律改称人民公社。石宝镇和石宝乡合并为石宝人民公社,城关镇和㽏井、东云、黄金、顺溪等乡合并为东风人民公社。11月,县民政科向省、地民政厅(科)报告忠县成立人民公社的情况时称:已将石宝、汝溪两区合并为石汝区,区公所设在汝溪场。

1959年6月,万县专署民政科在对区乡行政区划的校正中称:忠县为7个区,2个镇,47个公社,石宝镇和石宝公社分开,㽏井区仍辖㽏井、东云、顺溪、黄金4个公社。6月,忠县县委、县人委在217号文联合通知中称:经地委批准,将石汝区分开为2个区。其区名及行政区划,照原来不变。

1961年4月,忠县成立马灌区,并新增蒲家、同合、太集、义兴、碾盘、双龙、黄龙、同德、显周、八德、大岭等11个公社,撤销石宝镇。城关镇建蔬菜大队,辖4个生产队。全县1个镇,10个区,58个公社,775个大队,6670个生产队,7个居委会,48个居民组。㽏井、东云、顺溪、大岭、黄金等5公社属㽏井区。

1962年3月,忠县增设三汇、东溪2个区和东溪、百安、广兴、白庙、倒灌、长岭、凌云、红星、里仁、金龙、万板、绍溪等12个公社。从此,忠县区、社数目稳定,计有1个镇,12个区,70个公社,787个大队,7640个生产队,7个居委会,48个居民小组。㽏井、东云、顺溪、大岭、黄金、绍溪等6公社属㽏井区。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复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6月,万县地区行政公署1号通告称:为避免一个地区内地名的重复,决定将忠县原城关镇改为忠州镇,原双河公社改为万金公社,原赶场公社改为野鹤公社,原兴隆公社改为兴峰公社,原双龙公社改为双丰公社,原长岭公社改为长岗公社,原红星公社改为智华公社。

1984年,各公社改为乡,复建乡、镇人民政府。同年,撤销乌杨乡,设立乌杨镇;撤销石宝乡,设立石宝镇;撤销洋渡乡,设立洋渡镇;撤销拔山乡,设立拔山镇。

1985年,撤销汝溪乡,设立汝溪镇;撤销东云乡,并入忠州镇。至此,全县有12个区公所、1个区级镇(忠州镇),69个普通乡、镇(5镇、64乡)。㽏井、顺溪、大岭、黄金、绍溪5个乡属㽏井区。

1992年10月,实施“撤区并乡”、“撤乡并镇”,撤销12个区公所,忠州镇由区级镇降为普通镇,将69个乡、镇(5镇、64乡)调整为42个(23个镇、19个乡):撤销任家乡、义兴乡,以任家乡与义兴乡大部合并设立任家镇;撤销新生乡,与义兴乡4村合并设立新生镇;撤销东溪乡、天堑乡,以东溪乡大部与天堑乡合并设立东溪镇;撤销永丰乡、凌云乡,合并设立永丰镇(划入拔山片区)。撤销显周乡、八德乡,以及凌云乡的部分村,并入拔山镇;撤销马灌乡、倒灌乡,合并设立马灌镇;撤销㽏井乡、顺溪乡,合并设立㽏井镇。撤销复兴乡,与东溪乡3村合并设立复兴镇;撤销野鹤乡,设立野鹤镇;撤销官坝乡、碾盘乡,合并设立官坝镇;撤销石黄乡、双丰乡,合并设立石黄镇;撤销金鸡乡、黄龙乡,合并设立金鸡镇;撤销新立乡、中岭乡,合并设立新立镇;撤销双桂乡、同德乡,合并设立双桂镇;撤销花桥乡、显周乡,合并设立花桥镇;撤销三汇乡、金龙乡、里仁乡、智华乡,合并设立三汇镇;撤销白石乡、万板乡,合并设立白石镇;撤销黄金乡、绍溪乡,合并设立黄金镇。撤销白安、万金2乡,并入石宝镇。撤销八德乡,并入拔山镇。撤销九亭、白庙2乡,并入汝溪镇。撤销太集乡,并入乌杨镇。撤销蒲家、同合2乡,并入洋渡镇。辖23个镇、19个乡(望水、善广、曹家、石子、磨子、涂井、咸隆、新场、金声、丰收、兴峰、高洞、黄钦、精华、庙垭、泰来、巴营、两河、大岭)。

2006年2月,实施新一轮“撤乡并镇”,撤销13个乡、1个镇,将现有的42个乡镇(23个镇、19个乡)调整为28个(22个镇、6个乡):撤销望水乡,并入新生镇;撤销曹家乡,并入乌杨镇;撤销新场乡,并入野鹤镇;撤销咸隆乡,大部并入石宝镇(白寺村并入野鹤镇);撤销丰收乡,并入官坝镇;撤销高洞乡、黄钦乡,并入马灌镇;撤销精华乡,并入新立镇;撤销庙垭乡,并入拔山镇;撤销两河乡,并入白石镇;撤销巴营乡,大部并入白石镇(梅坝、马岭2村并入忠州镇,东风村并入黄金镇);撤销泰来乡,并入三汇镇;撤销大岭乡,并入黄金镇;撤销㽏井镇,大部并入忠州镇(巴蕉、甘田2村并入黄金镇)。重庆市政府及忠县人民政府发文保留㽏井沟风景区及㽏文化。

风景区

㽏井沟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忠县城西4公里处的㽏井镇,距重庆市区182公里,是峡谷型自然风景区,因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从而形成高峡平湖

㽏井沟风景区内有戚家河、黄金河两条溪河,在三角滩汇入㽏井沟。两条溪河穿流于重山峡谷间,溪河两侧直上直下的悬崖高有100米。既有大三峡的雄壮,也有小三峡的幽雅。沿途主要景观有三角、香龙、鱼箭、黄金等多处险滩。有多处风格迥异的、水流常年不断的天然瀑布散落其间。有形象逼真的、立于峭壁的羊子崖。有先人为渡河而建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的过河跳蹬。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盐场,大小几十口盐井分布其间。

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㽏井沟遗址(中坝遗址),位于忠县东云乡境内㽏井沟河口东西两岸的台地上,西距县城2.5公里。1957年和1958年经两年进行调查、试掘,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石器25件,其中以斧最多,锛、凿、锄次之,均经打造和磨制过。陶器残片中认出的器形以尖底角状杯、大口环底罐绳纹釜、尖底敛口盂为主,此外尚有罐、碗、鬲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大口环第罐的器口,多为手指捏成波浪状的。陶片有红、黄、黑三种。制法基本上是手制,也有轮制。

㽏井沟文化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 它的文化层厚达12.5米,从上到下依次为清、明、宋、唐、南朝、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时代,十分完整的展现了巴文化史。有保存完好的黄金古镇,那密集的吊脚楼,无声的述说着这里曾有过的繁华。这里还建有休闲庄、水上游乐场、射箭场等多种娱乐设施。是游人休闲、度假、观赏大自然的好去处。

遗址

中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于忠县境内,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即使在全世界,也难找一个古遗址能连续不断地反映5000年古代文明的发展史,而中坝正是这样一个遗址,这里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2.5米,历经了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朝、唐、宋、元、明、清,完整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位列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中坝遗址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忠县县城正北6公里㽏井河两岸的台地上,遗址东西最长约350米、南北最宽约14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河水的常年冲刷,使遗址的主体部分沦为一座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孤岛,人称“中坝”,故名中坝遗址。 5000年连绵不断的“通史”式遗址,其厚达12.5米、通史性的地层堆积,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中坝遗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7年12月至1998年底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与老关庙下层文化晚期阶段共存)―老关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初步建立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年代序列,对建立峡江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首次在重庆峡江地区揭示出东周时期房屋居住遗址48座,其数量之多,上下叠压延续分布的现象,在同时期遗址中尚属罕见;房址均为地面建筑,平面多呈长方形,面阔3间,房址地面都经过加工处理。这批房址的发现对了解峡江地区东周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掘还揭示东周时期墓葬23座、汉代龙窑5座,是四川盆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窑,对了解汉代龙窑的结构、研究龙窑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抢救性发掘日前圆满完成田野发掘工作,抢救出土的文物总量达20万件,相当于一个国内大型博物馆的馆藏品数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逐件向忠县文管所移交中坝遗址自1997年以来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陶、石、骨、铜、铁等质地的各类器物小件4035件,经过整理统计的出土器物144490件,另有陶片2643袋,总计约20万件。

中坝遗址文化层厚达12.5米左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清、明、宋、唐、南朝、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时代,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专家们称,像中坝这样的“通史”式遗址,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

令人惊奇的中坝遗址考古工作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87年,在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被重新发现和确认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997年,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正式实施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该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坝遗址的出土文物总量,相当于一个国内大型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考古学者还首次发现了奇异的唐代“瓦棺葬”。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让考古专家们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不同时期的实物资料,证明了该遗址是三峡库区最重要的遗址。它的遗存共分为十二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西汉、南朝、唐、宋和明、清,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至今连续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难得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实物资料。专家们称,在此之前,国内考古界所发现的重大文物遗址或遗迹,要么是特定时代的,要么就是断代遗址;而像忠县中坝发掘的这样“通史”式的遗址,在中外考古发现中是空前的,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同时,该遗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填补了我国考古发现遗址类型的空白。

中坝遗址确立了三星堆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序列,提出中坝文化的命名,可称为是三峡库区文化历史的一部缩影。

可能是早期盐业生产遗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面对如此多的遗迹、遗物,都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为此,四川考古院与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等联手,共同研究,中坝之谜得以初步解开。

1997年,考古学者在商至西周早期地层发现了一种陶角杯的碎片和完整个体。考古学者最初认为它们是一种酒器,但是,它们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成为出土量最大的器物,考古学者迷惑了:它们是什么?

随后,考古学者又发现了一种花边束颈圜底罐,此类器物陶质全是夹砂陶,几乎都饰绳纹。这类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到战国时,已多到占出土陶器总量的95.98%以上。西周时期的遗址地层,陶片量比土还要多得多。它们又是什么?

1999年3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人类学专家提出:角杯可能是制作盐块的模子和运送时的容器。2001年,法国盐业考古专家指出,这类器物的底部部分,与他在非洲看到的盐业生产工具十分相像。

在对春秋战国时期地层的发掘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一类长方形的水槽类遗迹,坑壁用黄色黏土加工,内壁常常留有灰白色钙化物的遗迹。最早发现时,他们把这类遗迹定性为墓葬,但随着发掘的继续,这类遗迹日渐增多,却始终未见人骨出土。

在中坝遗址发现的数以百计的房址也与其他遗址的截然不同。考古学者们怀疑,中坝遗址就是早期盐业生产遗址。

2001年,四川考古院将10多个检测标本送交专业部门进行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卤水中含有钙、镁、硫酸根,在中坝遗迹、遗物的钙化物中也存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对样品检测的结果证实了其准确性。

窖藏、柱洞、尖底缸仍留谜团

中坝被初步确定为古代盐都,但一些谜团至今无法得出结论。

窖藏谜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灰坑和窖藏,它们关系复杂。“像中坝这样密集分布和关系复杂的情况,在其他遗址中很难见到。”四川考古院孙智彬教授说。它们用来储藏什么?怎样储藏?至今还没有答案。

柱洞谜团: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地层,专家均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柱洞类遗迹。孙智彬说:“这种遗迹现象,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资料记载。”

尖底缸谜团:敞口深腹尖底缸是专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主要器物,考古队曾安排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山西技工对这类器物进行拼对、修复,但经过近3个月的工作,一件也未能修补起来。

它的发现令人震惊,它的发掘令世界关注;它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说:谁能解决它的性质问题,谁就应该被评为院士。它就是神秘的中坝遗址。现今,中外专家正试图携手破解其中的众多谜团。[3]中国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采用日本技术在中坝遗址整体截取12米深的地层剖面作为馆藏文物保存。

“整个遗址连接性很强,历代没有缺环。”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陈丽琼女士说。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夏朝。到了唐宋时期,瓷器迅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改进,瓷器的造型、图案、釉色等变得更加美丽和漂亮。而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有全国各地的瓷器,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洪州窑,景德镇的湖田窑,安徽的繁昌窑,河南的湘州窑、临蓐窑等应有尽有,在发掘出土的这些瓷器中有许多是国内的孤品。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智彬认为,从该遗址发掘出的成果来看,已创下六个全国第一:1.从全国古遗址来看,地层堆积最厚。2.延续时间最长。3.出土遗迹、遗物种类和数量最丰富。4.第一个经过科学、正规发掘,确认了的井盐生产遗址的遗址类别型。5.中坝遗址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目前看是三峡地区遗址中最多、研究内容最丰富的。6.开展了考古学、环境考古、盐业考古、动物考古、浮选、孢粉分析、石质鉴定等多项专题研究。[1]

参考文献

  1. 忠县㽏井河,百度,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