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㽏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㽏井

 

 

 

㽏井位於重慶市忠縣城西2公里處的㽏井場。從重慶市區經滬蓉高速公路到忠縣轉公交車可達。距重慶市區180公里,是峽谷型自然風景區。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從而形成高峽平湖。㽏井轄區所含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的㽏井溝、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㽏井溝遺址(中壩遺址)。

㽏井東鄰石寶區塗井鄉,南接白石鎮、烏洋鎮、東溪鎮,西靠官壩鎮、三匯鎮,北連官壩區興峰鄉、汝溪鎮,「忠萬」、「忠梁」公路穿境而過。

建制沿革

㽏井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明代,忠州知州直轄區為7個裡30個甲:大㽏里有5甲,汝溪里有4甲,黎村裡有2甲,塹里有2甲,水洋里有3甲,上里有7甲,下里有7甲。清順治五年(1648年),明楚王遠支後裔朱容藩據夔州(今重慶奉節縣),自稱監國,改忠州為大定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忠州屬清,隸四川省重慶府。雍正八年(1730年),於㽏井(今忠州鎮順溪村㽏井場)置分州衙門,稱「二堂」;於敦里八甲(今拔山鎮)置分州衙門,稱「三堂」(俱於清末廢)。

清代,忠州知州直轄區設2個裡20個甲:崇仁里有10甲,敦讓里有10甲。宣統三年(1911),廢里、甲設鄉鎮。改設1城13鄉,1城即城廂,城廂又分為東關、中關、西關3個管理區;13鄉即新鄉、福星、塹鄉、石寶、㽏井、汝溪、三匯、馬家、官壩、永豐、拔山、花橋、同德。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忠縣於㽏井(今忠州鎮順溪村㽏井場)、敦里八甲(今拔山鎮)置縣佐。

中華民國10年(1921年),在忠縣下設東、西、南、北4個區,分轄除城廂以外的13個鄉。㽏鄉、石寶、汝溪等3鄉屬東區。

中華民國19年(1930年)10月,忠縣將4個區增為7個區,㽏鄉、石寶2鄉屬三區。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忠縣調整為5個區、71個鄉鎮(3鎮、68鄉)。石寶、黎鄉、王鄉、㽏鄉、大嶺、黃金、順溪、萬順、汝溪、九亭、塗井、清和、金聲、咸隆、趕場、中興、雙河等17鄉屬三區。

中華民國24年(1935年),忠縣改屬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改鄉、鎮公所為聯保辦事處。設3個區24個聯保。

中華民國25年(1936年),忠縣設4個區51個聯保。樂天、東坡、雲根、㽏井、復興、天塹、太白、鴻鶴、曹家、烏楊、彭吉、磨子、任家、善廣、新生、巴營等16聯保屬一區。

中華民國29年(1940年),忠縣復建鄉、鎮公所。撤銷樂天、東坡、雲根3聯保,合併設立精忠鎮。全縣設4個區29個鄉鎮(3鎮、26鄉)。石寶、復興、黎鄉、順溪、塗井、㽏井等6鄉屬二區。

中華民國30年(1941年)3月,忠縣裁減一、二區,其鄉鎮由縣直轄,並配有指導員,時計有50個鄉鎮(5鎮、45鄉),740個保,7440個甲。樂天、東坡、雲根等3鎮,塗井、巴營、新生、善廣、任家、烏楊、鴻鶴、曹家、磨子、天塹、復興、雙河、㽏井、黃金、順溪、石寶、黎王、中興等18鄉縣直轄。

中華民國33年(1944年),恢復第一、二區。設4個區53個鄉鎮(6鎮、47鄉)。樂天、東坡、雲根等3鎮,巴營、新生、任家、善廣、鴻鶴、烏楊、曹家、太白、磨子、天塹、復興、㽏井、彭家等13鄉屬一區。

中華民國35年(1946年),設4個區50個鎮(3鎮、47鄉),733個保,7089個甲。復興、黎王、中興、石寶、雙河、塗並、順溪、㽏井、黃金等9鄉屬二區。

1950年,忠縣將原樂天鎮全部,東坡、雲根兩鎮一部分轄區合併設立城關鎮。另將東坡、雲根其餘部分轄區,取二鎮之首字設立東雲鄉,劃歸一區管轄。設1鎮7區48鄉,727個保,7046個甲,14個段,97個居民組。東雲、巴營、㽏井、磨子、復興、天塹等6鄉屬一區。

1951年,鄉、鎮公所改稱鄉、鎮人民政府。廢除保甲制,改保為村,改甲為鄰。忠縣將原石寶鄉改為石寶鎮,並新增大嶺、義興、黃家3鄉,同時撤銷來龍鄉,分設泰來、黃龍兩個鄉。還新增八區、九區、城關區。時計有10個區,2個鎮,52個鄉,726個村。城關鎮,東雲、㽏井、順溪、復興、萬順等5鄉屬城關區。

1952年4月,奉川東行署令,忠縣劃為13區(不含城關區)。8月,奉川東行署令,忠縣接管豐都縣所轄洋渡、太集(今石子)兩鄉全部轄地,同時將所轄鴻鶴鄉4村至14村劃歸豐都縣。10月,奉萬縣專署批覆令,將所轄黎王、中興兩鄉41村劃歸石柱縣。同月,經忠縣、豐都、墊江、萬縣四縣協商,將忠縣所轄任家鄉的紅廟、灌塘、七里、龍頭4個村和新開村的一組、八組、九組劃歸豐都縣,仁和鄉的魯家村劃歸墊江縣,中興鄉的毛磊村劃歸萬縣。同時適當調整縣內轄區。取消了原城關區,並升城關鎮為區級鎮,將東雲、㽏井、順溪、復興4鄉劃歸十區;萬順鄉劃歸二區;石寶鎮改為石寶鄉。時計有1個鎮,13個區,53個鄉。

1956年1月,忠縣將原160鄉合併為71鄉(石寶鎮併入石寶鄉)。3月,全縣劃為2個鎮(石寶鎮復建)、6個區、47個鄉,748個村。同時,區取消數字番號命名,改為按所在地命名。3月,鄉、鎮人民政府改稱鄉、鎮人民委員會。東雲、㽏井、順溪、黃金等4鄉縣直轄。

1957年10月,忠縣增設㽏井區,轄原縣直屬的4個鄉。

1958年,忠縣鄉、鎮人民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58年9月,忠縣各鄉一律改稱人民公社。石寶鎮和石寶鄉合併為石寶人民公社,城關鎮和㽏井、東雲、黃金、順溪等鄉合併為東風人民公社。11月,縣民政科向省、地民政廳(科)報告忠縣成立人民公社的情況時稱:已將石寶、汝溪兩區合併為石汝區,區公所設在汝溪場。

1959年6月,萬縣專署民政科在對區鄉行政區劃的校正中稱:忠縣為7個區,2個鎮,47個公社,石寶鎮和石寶公社分開,㽏井區仍轄㽏井、東雲、順溪、黃金4個公社。6月,忠縣縣委、縣人委在217號文聯合通知中稱:經地委批准,將石汝區分開為2個區。其區名及行政區劃,照原來不變。

1961年4月,忠縣成立馬灌區,並新增蒲家、同合、太集、義興、碾盤、雙龍、黃龍、同德、顯周、八德、大嶺等11個公社,撤銷石寶鎮。城關鎮建蔬菜大隊,轄4個生產隊。全縣1個鎮,10個區,58個公社,775個大隊,6670個生產隊,7個居委會,48個居民組。㽏井、東雲、順溪、大嶺、黃金等5公社屬㽏井區。

1962年3月,忠縣增設三匯、東溪2個區和東溪、百安、廣興、白廟、倒灌、長嶺、凌雲、紅星、里仁、金龍、萬板、紹溪等12個公社。從此,忠縣區、社數目穩定,計有1個鎮,12個區,70個公社,787個大隊,7640個生產隊,7個居委會,48個居民小組。㽏井、東雲、順溪、大嶺、黃金、紹溪等6公社屬㽏井區。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復名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1年6月,萬縣地區行政公署1號通告稱:為避免一個地區內地名的重複,決定將忠縣原城關鎮改為忠州鎮,原雙河公社改為萬金公社,原趕場公社改為野鶴公社,原興隆公社改為興峰公社,原雙龍公社改為雙豐公社,原長嶺公社改為長崗公社,原紅星公社改為智華公社。

1984年,各公社改為鄉,復建鄉、鎮人民政府。同年,撤銷烏楊鄉,設立烏楊鎮;撤銷石寶鄉,設立石寶鎮;撤銷洋渡鄉,設立洋渡鎮;撤銷拔山鄉,設立拔山鎮。

1985年,撤銷汝溪鄉,設立汝溪鎮;撤銷東雲鄉,併入忠州鎮。至此,全縣有12個區公所、1個區級鎮(忠州鎮),69個普通鄉、鎮(5鎮、64鄉)。㽏井、順溪、大嶺、黃金、紹溪5個鄉屬㽏井區。

1992年10月,實施「撤區並鄉」、「撤鄉並鎮」,撤銷12個區公所,忠州鎮由區級鎮降為普通鎮,將69個鄉、鎮(5鎮、64鄉)調整為42個(23個鎮、19個鄉):撤銷任家鄉、義興鄉,以任家鄉與義興鄉大部合併設立任家鎮;撤銷新生鄉,與義興鄉4村合併設立新生鎮;撤銷東溪鄉、天塹鄉,以東溪鄉大部與天塹鄉合併設立東溪鎮;撤銷永豐鄉、凌雲鄉,合併設立永豐鎮(劃入拔山片區)。撤銷顯周鄉、八德鄉,以及凌雲鄉的部分村,併入拔山鎮;撤銷馬灌鄉、倒灌鄉,合併設立馬灌鎮;撤銷㽏井鄉、順溪鄉,合併設立㽏井鎮。撤銷復興鄉,與東溪鄉3村合併設立復興鎮;撤銷野鶴鄉,設立野鶴鎮;撤銷官壩鄉、碾盤鄉,合併設立官壩鎮;撤銷石黃鄉、雙豐鄉,合併設立石黃鎮;撤銷金雞鄉、黃龍鄉,合併設立金雞鎮;撤銷新立鄉、中嶺鄉,合併設立新立鎮;撤銷雙桂鄉、同德鄉,合併設立雙桂鎮;撤銷花橋鄉、顯周鄉,合併設立花橋鎮;撤銷三匯鄉、金龍鄉、里仁鄉、智華鄉,合併設立三匯鎮;撤銷白石鄉、萬板鄉,合併設立白石鎮;撤銷黃金鄉、紹溪鄉,合併設立黃金鎮。撤銷白安、萬金2鄉,併入石寶鎮。撤銷八德鄉,併入拔山鎮。撤銷九亭、白廟2鄉,併入汝溪鎮。撤銷太集鄉,併入烏楊鎮。撤銷蒲家、同合2鄉,併入洋渡鎮。轄23個鎮、19個鄉(望水、善廣、曹家、石子、磨子、塗井、咸隆、新場、金聲、豐收、興峰、高洞、黃欽、精華、廟埡、泰來、巴營、兩河、大嶺)。

2006年2月,實施新一輪「撤鄉並鎮」,撤銷13個鄉、1個鎮,將現有的42個鄉鎮(23個鎮、19個鄉)調整為28個(22個鎮、6個鄉):撤銷望水鄉,併入新生鎮;撤銷曹家鄉,併入烏楊鎮;撤銷新場鄉,併入野鶴鎮;撤銷咸隆鄉,大部併入石寶鎮(白寺村併入野鶴鎮);撤銷豐收鄉,併入官壩鎮;撤銷高洞鄉、黃欽鄉,併入馬灌鎮;撤銷精華鄉,併入新立鎮;撤銷廟埡鄉,併入拔山鎮;撤銷兩河鄉,併入白石鎮;撤銷巴營鄉,大部併入白石鎮(梅壩、馬嶺2村併入忠州鎮,東風村併入黃金鎮);撤銷泰來鄉,併入三匯鎮;撤銷大嶺鄉,併入黃金鎮;撤銷㽏井鎮,大部併入忠州鎮(巴蕉、甘田2村併入黃金鎮)。重慶市政府及忠縣人民政府發文保留㽏井溝風景區及㽏文化。

風景區

㽏井溝是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重慶市忠縣城西4公里處的㽏井鎮,距重慶市區182公里,是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從而形成高峽平湖

㽏井溝風景區內有戚家河、黃金河兩條溪河,在三角灘匯入㽏井溝。兩條溪河穿流於重山峽谷間,溪河兩側直上直下的懸崖高有100米。既有大三峽的雄壯,也有小三峽的幽雅。沿途主要景觀有三角、香龍、魚箭、黃金等多處險灘。有多處風格迥異的、水流常年不斷的天然瀑布散落其間。有形象逼真的、立於峭壁的羊子崖。有先人為渡河而建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的過河跳蹬。這裡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製鹽場,大小几十口鹽井分布其間。

199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㽏井溝遺址(中壩遺址),位於忠縣東雲鄉境內㽏井溝河口東西兩岸的台地上,西距縣城2.5公里。1957年和1958年經兩年進行調查、試掘,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石器25件,其中以斧最多,錛、鑿、鋤次之,均經打造和磨製過。陶器殘片中認出的器形以尖底角狀杯、大口環底罐繩紋釜、尖底斂口盂為主,此外尚有罐、碗、鬲等。紋飾以繩紋為主。大口環第罐的器口,多為手指捏成波浪狀的。陶片有紅、黃、黑三種。製法基本上是手制,也有輪制。

㽏井溝文化遺址距今約有4000年的歷史。 它的文化層厚達12.5米,從上到下依次為清、明、宋、唐、南朝、漢、秦、戰國、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時代,十分完整的展現了巴文化史。有保存完好的黃金古鎮,那密集的吊腳樓,無聲的述說着這裡曾有過的繁華。這裡還建有休閒莊、水上遊樂場、射箭場等多種娛樂設施。是遊人休閒、度假、觀賞大自然的好去處。

遺址

中壩遺址,位於重慶市於忠縣境內,被譽為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即使在全世界,也難找一個古遺址能連續不斷地反映5000年古代文明的發展史,而中壩正是這樣一個遺址,這裡的文化堆積層厚達12.5米,歷經了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朝、唐、宋、元、明、清,完整地展現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位列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並被譽為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中壩遺址位於三峽庫區腹地、重慶忠縣縣城正北6公里㽏井河兩岸的台地上,遺址東西最長約350米、南北最寬約14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河水的常年沖刷,使遺址的主體部分淪為一座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孤島,人稱「中壩」,故名中壩遺址。 5000年連綿不斷的「通史」式遺址,其厚達12.5米、通史性的地層堆積,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中壩遺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7年12月至1998年底對重慶市忠縣中壩遺址的發掘中,首次發現了有明確地層關係的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與老關廟下層文化晚期階段共存)―老關廟下層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地層疊壓關係,初步建立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的年代序列,對建立峽江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

發掘首次在重慶峽江地區揭示出東周時期房屋居住遺址48座,其數量之多,上下疊壓延續分布的現象,在同時期遺址中尚屬罕見;房址均為地面建築,平面多呈長方形,面闊3間,房址地面都經過加工處理。這批房址的發現對了解峽江地區東周時期的聚落形態、房址結構的發展和變化、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發掘還揭示東周時期墓葬23座、漢代龍窯5座,是四川盆地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龍窯,對了解漢代龍窯的結構、研究龍窯的起源、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搶救性發掘日前圓滿完成田野發掘工作,搶救出土的文物總量達20萬件,相當於一個國內大型博物館的館藏品數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逐件向忠縣文管所移交中壩遺址自1997年以來出土的文物。這些文物包括:陶、石、骨、銅、鐵等質地的各類器物小件4035件,經過整理統計的出土器物144490件,另有陶片2643袋,總計約20萬件。

中壩遺址文化層厚達12.5米左右,從上到下依次為清、明、宋、唐、南朝、漢、秦、戰國、春秋、西周、商、夏和新石器時代,十分完整地展現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專家們稱,像中壩這樣的「通史」式遺址,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其罕見。

令人驚奇的中壩遺址考古工作最早開始於上世紀50年代末。1987年,在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被重新發現和確認後,立即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1997年,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搶救工作正式實施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擔了該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工作。中壩遺址的出土文物總量,相當於一個國內大型博物館的藏品數量。考古學者還首次發現了奇異的唐代「瓦棺葬」。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忠縣中壩遺址的發掘讓考古專家們獲得了非常豐富的不同時期的實物資料,證明了該遺址是三峽庫區最重要的遺址。它的遺存共分為十二個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西漢、南朝、唐、宋和明、清,十分完整地展現了中國五千年至今連續不斷、生生不息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眾多難得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遺物為研究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實物資料。專家們稱,在此之前,國內考古界所發現的重大文物遺址或遺蹟,要麼是特定時代的,要麼就是斷代遺址;而像忠縣中壩發掘的這樣「通史」式的遺址,在中外考古發現中是空前的,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極其罕見的。同時,該遺址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鹽業生產類遺址,填補了我國考古發現遺址類型的空白。

中壩遺址確立了三星堆文化―老關廟下層文化―哨棚嘴文化的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發展序列,提出中壩文化的命名,可稱為是三峽庫區文化歷史的一部縮影。

可能是早期鹽業生產遺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面對如此多的遺蹟、遺物,都稱「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為此,四川考古院與北京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等聯手,共同研究,中壩之謎得以初步解開。

1997年,考古學者在商至西周早期地層發現了一種陶角杯的碎片和完整個體。考古學者最初認為它們是一種酒器,但是,它們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中成為出土量最大的器物,考古學者迷惑了:它們是什麼?

隨後,考古學者又發現了一種花邊束頸圜底罐,此類器物陶質全是夾砂陶,幾乎都飾繩紋。這類器物最早出現在商代,到戰國時,已多到占出土陶器總量的95.98%以上。西周時期的遺址地層,陶片量比土還要多得多。它們又是什麼?

1999年3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人類學專家提出:角杯可能是製作鹽塊的模子和運送時的容器。2001年,法國鹽業考古專家指出,這類器物的底部部分,與他在非洲看到的鹽業生產工具十分相像。

在對春秋戰國時期地層的發掘中,考古學者還發現了一類長方形的水槽類遺蹟,坑壁用黃色黏土加工,內壁常常留有灰白色鈣化物的遺蹟。最早發現時,他們把這類遺蹟定性為墓葬,但隨着發掘的繼續,這類遺蹟日漸增多,卻始終未見人骨出土。

在中壩遺址發現的數以百計的房址也與其他遺址的截然不同。考古學者們懷疑,中壩遺址就是早期鹽業生產遺址。

2001年,四川考古院將10多個檢測標本送交專業部門進行成分分析,檢測結果顯示:在滷水中含有鈣、鎂、硫酸根,在中壩遺蹟、遺物的鈣化物中也存在。北京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對樣品檢測的結果證實了其準確性。

窖藏、柱洞、尖底缸仍留謎團

中壩被初步確定為古代鹽都,但一些謎團至今無法得出結論。

窖藏謎團: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地層,考古學家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灰坑和窖藏,它們關係複雜。「像中壩這樣密集分布和關係複雜的情況,在其他遺址中很難見到。」四川考古院孫智彬教授說。它們用來儲藏什麼?怎樣儲藏?至今還沒有答案。

柱洞謎團:從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地層,專家均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柱洞類遺蹟。孫智彬說:「這種遺蹟現象,我們從未見到過,也沒有找到類似的資料記載。」

尖底缸謎團:敞口深腹尖底缸是專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的主要器物,考古隊曾安排兩位有豐富經驗的山西技工對這類器物進行拼對、修復,但經過近3個月的工作,一件也未能修補起來。

它的發現令人震驚,它的發掘令世界關注;它被譽為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我國已故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曾說:誰能解決它的性質問題,誰就應該被評為院士。它就是神秘的中壩遺址。現今,中外專家正試圖攜手破解其中的眾多謎團。[3]中國歷史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採用日本技術在中壩遺址整體截取12米深的地層剖面作為館藏文物保存。

「整個遺址連接性很強,歷代沒有缺環。」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文史館館員陳麗瓊女士說。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具有悠久的歷史,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夏朝。到了唐宋時期,瓷器迅速發展,不斷地得到改進,瓷器的造型、圖案、釉色等變得更加美麗和漂亮。而忠縣中壩遺址出土的有全國各地的瓷器,浙江的越窯、龍泉窯,江西洪州窯,景德鎮的湖田窯,安徽的繁昌窯,河南的湘州窯、臨蓐窯等應有盡有,在發掘出土的這些瓷器中有許多是國內的孤品。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智彬認為,從該遺址發掘出的成果來看,已創下六個全國第一:1.從全國古遺址來看,地層堆積最厚。2.延續時間最長。3.出土遺蹟、遺物種類和數量最豐富。4.第一個經過科學、正規發掘,確認了的井鹽生產遺址的遺址類別型。5.中壩遺址研究所涉及的學科門類目前看是三峽地區遺址中最多、研究內容最豐富的。6.開展了考古學、環境考古、鹽業考古、動物考古、浮選、孢粉分析、石質鑑定等多項專題研究。[1]

參考文獻

  1. 忠縣㽏井河,百度,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