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北直界有墮龍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紳家。其戶僅可容軀,塞而入。家人盡奔。登樓譁噪,銃炮轟然(1)。龍乃出。門外停貯潦水(2),淺不盈尺。龍入,轉側其中,身盡泥塗;極力騰躍,尺余輒墮。泥蟠三日,蠅集鱗甲。忽大雨,乃霹靂拏空而去(3)。
房生與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矚。忽椽間一黃磚墮,上盤一小蛇,細裁如蚓(4)。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帶。共驚,知為龍,群趨而下。方至山半,聞寺中霹靂一聲,震動山谷(5)。天上黑雲如蓋,一巨龍夭矯其中(6),移時而沒。
章丘小相公莊,有民婦適野,值大風,塵沙撲面。覺一目眯,如含麥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啟瞼而審視之,睛固無恙,但有赤線蜿蜒於肉分。或曰:「此蟄龍也。」婦憂懼待死。積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一聲,裂眥而去。婦無少損。
袁宣四言(7):「在蘇州,值陰晦,霹靂大作。眾見龍垂雲際,鱗甲張動,爪中摶一人頭,鬚眉畢見;移時,入雲而沒。亦未聞有失其頭者。」
翻譯
河北省界有條龍墜落到村里,龍笨重遲緩地爬進一紳士家中,門口剛能容過它的身軀。龍擠塞進去,家裡的人都嚇跑了,登到樓上大聲亂叫,轟轟隆隆地放着火槍土炮,龍才從他家裡爬出去。門外積存着一窪泥水,水淺得不到一尺。龍爬進去,在水裡翻滾,渾身塗滿了泥污,用盡力氣騰躍,只有一尺多就墜落下來。龍在泥水中盤曲了三天,蒼蠅爬滿了它的鱗甲。忽然下起大雨,龍才隨着一聲霹靂凌空而去。
房生同朋友一塊登牛山,進入一座寺廟遊覽,忽然椽闖落下一塊黃磚,上面盤着一條小蛇,像蚯蚓那樣細小。蛇忽然旋轉了一周,變得同指頭一樣粗;又轉一周,已經同帶子一樣了。人們都很驚訝,知道是龍,忙一塊跑下山。剛走到半山腰,聽到寺廟中一聲霹靂,震動山谷,天上的黑雲像一頂蓋子,一條大龍在雲中矯健地翻騰着,一會兒就不見了。
章丘縣的小相公莊,有一個農婦到田野去,遇到大風,風沙撲面,覺得一隻眼被眯了,像是有根麥芒。又揉又吹,眼始終不好。翻開眼皮仔細看看,眼睛倒沒有毛病,只在肉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紅線,有人說:「這是一條蟄居的龍。」農婦聽說憂愁害怕得要死。過了有三個多月,天忽然下起暴雨,忽然一聲霹靂,蟄龍掙開眼皮飛走了,農婦沒受一點傷。
袁宣四說:「在蘇州時,一天正遇陰雨天氣。忽然霹靂大作,眾人看見一條龍從雲間垂下,鱗甲張動着,龍爪上抓着一個人頭,眉毛鬍鬚看得清清楚楚,不一會兒穿入雲端不見了,也沒聽說有誰掉了頭的。」
博邑有鄉民王茂才,早赴田。田畔拾一小兒,四五歲,貌豐美而言笑巧妙。歸家子之,靈通非常。至四五年後,有一僧至其家。兒見之,驚避無跡。
僧告鄉民曰:「此兒乃華山池中五百小龍之一,竊逃於此。」遂出一缽,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於內,袖缽而去。
博邑有一個鄉下農民叫王茂才,早晨起來去田裡幹活兒。王茂才看到他家田地邊上有一個小孩子,大約四五歲的樣子,面貌豐潤美好,說笑談吐十分巧妙。王茂才把這孩子帶到家裡,當做兒子來養,發現這孩子比一般孩子要聰明很多。四五年以後,有一個和尚來到王茂才家裡。這孩子看到和尚,嚇得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和尚告訴王茂才說:「這孩子是華山池塘中的五百條小龍之一,私自逃到這裡。」於是和尚拿出一個缽盂,在缽盂里灌上水,只見缽盂里好像有一條小白蛇在游來游去,和尚把缽盂往袖子裡一揣,離開了王茂才家。[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